唐诗三百首第85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这是诗人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送别诗,先写送别之地,再写行人赴往之处,一为实景,一为想象,一实一虚,风烟远望间,三秦与五津营构成壮伟而迷茫的景象,而同是“宦游”之人,客中送客,更显离情凄楚。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意转折,格调高昂,道出朋友之义的深刻内涵。人虽离别,但知己之情长存,纵有惜别之悲,亦不必过分伤感。旷达豪迈,情意回荡,味之无穷。

《 杜少府之任蜀州 》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诗句解释

长安城由三秦大地拱卫,遥望五津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更觉难以割舍,我们都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世上存在知心朋友,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泪湿袖巾!


通用解释


重重城关围绕着关中地区,远望蜀江的渡口隐藏在风烟之中。我们都是在宦途中身不由己之人,和你在此依依惜别。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着知己,即便天涯相隔,也好像如邻居般就在身边。所以不必在歧路分手之时落泪沾衣,就像那些不懂事的青年男女一般吧。

~~++

诗句注释


杜少府:姓杜的县尉,少府即县尉,具体事迹不详。

蜀州:即今天的四川省崇州市。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将关中秦地分而为三,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名降将,故此关中地区也称三秦。

五津:指长江在蜀地的五个重要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

无为:不需要,不必要。

儿女:指青年男女。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批点唐音》: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其送别诗中的经典作品。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第一句“城阙辅三秦”指三秦之地保护着长安城,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意思指诗人在遥望烟云缭绕、辽阔无边际的蜀地。这指出了友人杜少府即将去的地方。本来两个毫无关系的地方,因为送别联系在了一起。诗文开头没有提离别,但是,通过对这两个地方的描绘,自然流露出了诗人对朋友远去他乡的不舍和伤别之情。开头这一联给我们展现了壮阔的境界,这样的意境和一般诗文的表现伤感离别意境的诗句有所不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时的情谊如何?然后诗人顺着这句诗开始抒发离别的伤感,但是,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一句“同是宦游人”从侧面表达这种不舍,诗人抑制住了内心的感伤,转笔说不必太伤感了,我们都是在外漂泊任职的官员,离别是寻常的事情,以此自慰。

接下来,诗人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整个感情基调变得爽朗、豪迈。即使是相隔很远我们还是知己,即使在天涯海角我们之间的感情也还像邻居一样亲近。那么,长安到蜀地的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充分表现出了诗人豁达和大气,不拘泥于儿女情长,其中壮阔的气势、爽快的声音,让人读来开阔明朗。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小儿女那样泪流哭泣。这一联总结是第三联的结果。既是对朋友杜少府的娓娓叮咛,也是自己心迹的告白。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诗。离别诗有惜别和壮别之分,而以惜别居多,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一改离别诗惯有的酸楚、伤感,而是用质朴自然的感情,奔放横溢言辞,把离别写得真挚、旷达,让人耳目一新,属于壮别。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和这首诗一样是壮别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经典名句。

诗句赏析2


此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为送杜少府赴任而作,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诗的首联以工整的“地名对”写送别的地点和行者杜少府将宦游之地,写得极有气势,十分壮观。山河辽阔,风烟苍茫,字里行间流露深深的惜别之情。二联抒写因作者和行者境遇相同,而更加的相互理解及分别时的无限深情。三联由眼前离别转到写别后,只要有知己之“情”,即使远隔天涯,也如同近在比邻。意境开阔,情感昂扬,高度概括,突出了友谊的珍贵,堪称千古名句。紧承三联,结尾收得爽朗乐观,既然天涯若比邻,只要情长存,离别时就不要儿女情长,伤心流泪。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诗句赏析3


这首诗的背景是宦游。所谓“宦游”,是指士人出外做官或者求官,因此需要而远离家乡,与亲友分别,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宦游背景与离别题材往往会紧密地相结合在一起,此诗也不例外。然而此诗在哀伤之余,还能够表现出非常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同类题材中非常独特的,因此其文学价值、思想价值也相当之高。

开篇先写与宦游的友人分别之事,身在长安,故眼中所见是城阙包围的三秦之地,杜少府远赴蜀州上任,故所望的也是风烟重重、渺茫难见的五津周边。在这一联中,城阙是辅三秦的主语,风烟却并非望五津的主语,而是修饰语,所望五津者,或者是诗人,或者是杜少府,主语省略。古文的句式非常活泼,省略、倒装等修辞手法均很常用,在诗的语言中就更比比皆是,古文之对仗,是分裂性的对仗,只求具体的词汇之词性、平仄一一相对,而非苛求句式之相对。我们可以注意到,当词性相对而句式不相对之际,整体的对仗会显得更加活泼灵动,否则就难免会生出些生硬之感。

首联写分别之际的位置,杜少府所赴的方位,然后颔联托出离别之意,以及离别的缘由。接着,颈联一出,将全诗格调陡然拔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就曾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两句诗从中化出,但言辞更为晓畅,含义也更深邃。重点在于“知己”二字,曹植与曹彪本是兄弟,故此不必说明两人心意相通,而只从一方的角度单言“丈夫”,王勃送杜少府,却要明言“知己”,既然两人志向相同,即便相隔万里,也自然心意相通。但求两心同一,所处的位置、相互的距离再如何遥远,又有什么关系呢?前言分别,自生哀伤,然后这两句的境界陡然由狭窄转为宏大,情调也从凄婉转为豪迈,表现出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自然永恒。

如此一来,则从颈联到尾联的转折也更自然,既然虽隔天涯,犹如比邻,那分别之际,又有什么可哀伤的呢?何必惺惺效小儿女之态,要落泪沾巾呢?诗言不必落泪,正因将待落泪,此言分明含泪而笑,含泪而言,则两人的深厚情谊,正在这泪将落未落之际,要显得比落泪沾巾更显真实和浓厚,其旷达情怀,亦使千古后人击节赞叹不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就此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非幸致。

~~++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

字号:字子安

籍贯: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作品风格: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诗人小传:

王勃(649或650年~675或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望族,未成年即被世人目为神童,因此得到荐举,对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初(约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后因作文激怒唐高宗而被逐,遂游历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能文擅诗,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而王勃则“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四杰之诗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促进五言律诗成熟作出过重要贡献,而王勃为四杰之首,对后世的影响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