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26首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首句言荒台凭眺,秋士多悲,叙明作诗本意。三句言野寺游踪罕至,佳处不在寺中,宜于远眺。四句乃赋远景,见隔岸云白峰青,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五句写怀古之意,残营废垒,凭吊无人,惟有一抹斜阳,依依留照。用一“依”字,觉无情而有情也。六句言平林叶脱,时闻磬声,用一“满”字,正以状秋林之空。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善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末句归到吊吴公战场。六代英雄,都被浪花淘尽,惟词客怜君耳。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诗句解释
古老的吴公台草木凋落,寒秋来临勾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游人来得少,隔着幽深的流水望山峰。
夕阳依着旧城迟迟下落,空林回荡着阵阵寒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通用解释
登上古老的吴公台,发觉自从草木凋零以后,秋意就渗入了我远望故乡的心情。这偏僻的寺庙来人很少,云雾搅扰的峰峦隔着深深的涧水。夕阳倚靠着旧时工事,寒冷的磬声洒满空旷的树林。我为了南朝那些往事而惆怅啊,而长江却独自流淌,直到如今。
诗句注释
吴公台: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内。原为南朝宋时,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时所筑之弩台,后来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之以射城内,即以吴明彻而得名。
摇落:指草木凋零。
入:别本作“日”。
旧垒:旧的军事工事,即指吴公台。
诗句赏析1
本诗是作者在扬州于秋日登吴公台时写的吊古咏怀诗。诗中着意描绘了吴公台的萧条冷落:古台摇落,野寺无人,云峰隔水,旧垒夕阳,空林寒磬,这些景物构成一幅完整而凄清的画面。面对这样萧条的景象,回想六朝往事,自然会感慨不已,不胜惆怅。这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累遭贬谪,心境悲凉,对仕途厌倦而思归的抑郁怨愤情绪。
高仲武评刘长卿诗“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张戒称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长城’之目,盖不徒然”(《岁寒堂诗话》)。顾璘称其诗“雅畅清夷,中唐独步”(《批点唐音》)。
诗句赏析2
这是一首吊古诗。这类诗歌的特征通常是:访古迹、思古人,进而以古喻今或以古比今。最后一部分古今对照,限于诗歌篇幅往往并不明言,而要请读者对照诗歌所作的背景来仔细体味。此诗也不能外,开篇先写访古迹--吴公古台,正当秋季,草木凋零,一派苍凉荒僻景象。“秋入望乡心”或作“秋日望乡心”,私以为太平,“日”字不如“入”字为好。况诗人登台眺望,本为思乡而望乡,然而秋意却扑面而来,扰乱了他的心绪,于是乃有下面吊古意。此诗虽然言及思乡,但本意正不在思乡,故以“入”字佳,倘用“日”字,则使前后句不相契合。
诗句赏析3
本诗是诗人旅居扬州,秋日登吴公台写下的吊古咏怀诗。诗人描写了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慨叹历史的兴亡变化,吊古伤今,抒发人生失意的惆怅。诗题中的吴公台在今江苏江都县,本为南朝刘宋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时所筑的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时又增筑,故名吴公台。
首联写诗人观吴公台引发的感慨,即景生情。古台在风雨的多年侵袭下已有颓圮的倾向,丛生的草木也在秋日纷纷凋零,这样的景象不由使身在他乡的诗人怀念起故乡。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90)
字号:字文房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作品风格:雅畅清夷,工秀委婉
诗人小传: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宣州(今天安徽省宣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进士,肃宗至德年间任长洲尉,因事下狱,贬播州南巴(今天广东省茂名市东南)尉。代宗大历年间,他担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鄂岳转运使吴仲孺的诬陷,被贬睦州(今天浙江省建德县)司马。官终于随州(在今天湖北省安陆市境内)刺史,故史称“刘随州”。
刘长卿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他的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因生平坎坷,故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同时对安史之乱后中原荒凉凋敝的景象也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