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48首李白的《玉阶怨》,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九卷五言乐府。诗题虽是咏“怨”,全诗却不着一“怨”字,然迢迢秋夜,寂坐孤眠,幽怨之意隐然见于言外。

《 相和歌辞 玉阶怨 》
作者: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

诗句解释

玉石台阶上铺满了白露,深夜久站浸湿脚上罗袜。


回到房内放下水晶帘子,隔帘仰望着玲珑的秋月。



通用解释


白玉阶梯上白露已生,我在夜晚良久伫立啊,露水沾湿了罗袜。转身放下水晶帘栊,眼望秋天的月亮啊朦胧晶莹。

~~++

诗句注释


玉阶怨:乐府名,属《相和歌·楚调曲》,内容多写宫怨。

却下:却有退步意,却下是指退后放下。

水精:即水晶。


~~++

诗句赏析1


这是一首宫怨诗。一位贵妇(或嫔妃)深夜久久地伫立在玉阶上,以至露水沾湿了罗袜;后来因寒意袭人回屋放下帘子,但仍不能入睡而独自凝思仰望秋月。这些神态描绘,细致地反映出这个女子内心的哀怨,意境含蓄,真切感人。诗题为“玉阶怨”,但通篇无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描写,怨意深藏其中。这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短小的诗篇,无法承载太多的内容,固然一首好诗有很多言外之意,但这些言外之意也终究是有限的。很多细节,诗人不写,是想留待读者去仔细吟哦,但更多的细节,诗人不写,是因为与主题并不紧密相关,没有必要。曾见为此二十个字,便洋洋洒洒出无穷议论的,仅“却下”二字所隐藏的主人公心理,便足可抵一篇论文,其实大可不必。诗写宫怨,女主人公夜深而不眠,要伫立玉阶,乃至露水沾湿罗袜,是望幸也。望幸不得,返回室内,放下帘栊,是欲眠也。欲眠却又眼望明月,是期盼团圆,得与君王相见也。诗内诗外之意,不过如此,诗人所言不多,正欲读者细体其中意味,而非考究太深的动作、情感细节,正不必驰骋想象,太多敷演。

诗句赏析2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