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08首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六卷七言律诗。这首传诵甚广的无题诗,写情曲折深挚,缠绵回环;写悲恨入骨销魂,感人至深。

《 无题 》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诗句解释

相见不容易分别也十分艰难,东风柔弱无力百花一片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银丝才会吐尽,蜡烛烧成灰烬泪珠方能流干。


晨起看镜但愁容颜日益憔悴,晚上吟诗只觉月色分外清寒。


好在此去蓬莱山路程不太远,请青鸟代我殷勤地把你探看。



通用解释


相见已是艰难,谁料离别更难,因为春风绵软无力,导致百花凋残。春蚕到死才会吐尽它的丝,蜡烛成灰才会滴干它的泪。我清晨揽镜而照,因为鬓发苍白而惆怅,你夜间吟咏诗篇,想来也该觉得月光凄冷吧。蓬莱仙境距离并不遥远啊,我派遣青鸟殷勤地前去探访。

~~++

诗句注释


蜡炬:即蜡烛。

镜:这里用作动词,指照镜。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明人谢榛:李义山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措词流丽,酷似六朝。(《四溟词话》卷二)

李商隐一生写过诸多“无题”名作,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

首联写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和苦闷的心情。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主人公与心上人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此联感情绵邈,语言多姿。两个“难”字将诗中情感层层推进,主人公悲苦无奈的心情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次句寓情于景,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诗人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悲凉氛围的铺设,为突出诗题做了最精准的渲染与映衬。

颔联,诗人以春蚕、蜡炬作比,写出了两情的海誓山盟、忠贞不渝。春蚕舍生吐丝,蜡炬忘死垂泪,可以说,它们都是生命为了爱情而燃烧的最贴切象征,象征着生命的本色与辉煌。“春蚕、蜡炬”两句构筑出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去追求真情的生命绝响,自然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颈联,诗人转入对人的描写。前句是写主人公:主人公晓妆对镜,面对斑白的云鬓,不由感慨年华已逝;后句转而写主人公遥想心上人:心上人良夜苦吟,身披凄清的月光,必然感觉身心俱寒。主人公长久苦思心上人而不得见,自然深感年华惊心;又担心心上人像自己一样孤单寂寥,伤身伤神。这一联可谓千回百转。

尾联回应首句,诗人借“青鸟”表达“此情不变”的意愿:或许我与你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天上人间,但相距再远也隔不断我们彼此的爱恋。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饲养的鸟,能帮人传信。虽然这仅仅是个并不可信的传说,但诗人仍寄情于此,足可见其痴情。也正是这份痴情,足可以感动青鸟,为主人公与心上人传信、探看。

在这首诗中,诗人虽未直接抒情,却在喃喃自语中将自己悲伤、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爱情坚忍不拔的执著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哀婉感人,不愧为千古绝唱。

诗句赏析2


这是作者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本诗首联从别离的痛苦写起,以暮春时节百花凋残予以烘托。二联即以春蚕吐丝和蜡炬成灰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深深相爱的情人那种离别后呕心沥血的相思和至死不移的深情。这样忠贞的感情不但在爱情中是可贵的,对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友谊、工作、事业都是需要的。因此,这联名句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示对事业的坚贞,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诗的三联是设想在离别后这对情人将因相思的煎熬而面容憔悴、生活凄苦。四联写离别的情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以慰相思。全诗构思新颖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确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情思绵邈。

诗句赏析3


一对爱人,被迫分隔两地,为此相思无尽,泪水涟涟,此诗即写此情,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其脉络最为清晰,并无太多不可解处。

起首“相见时难别亦难”,出前人未发之议论,颇见新意。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分别容易,重逢艰难,因而慨叹。比如汉末三国曹丕《燕歌行》中便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句,南朝刘裕《丁都护歌》中也有“别易会难得”句,即将离别与重逢作比,哀叹人生聚少而离多。但是李商隐偏偏要说“别亦难”,便更翻出一层新意来。离别因何而难呢?其实这句并非在说人们相聚后便不易别离,而是说别后的日子更为难挨,因内心相思凄怆,故觉度日如年,艰辛无比。于是对句便言“东风无力百花残”,表面上是写景,点明咏叹时正当季春或初夏,其实是借百花凋残,以喻爱人不在身边,遂使青春虚度。更往深一层来体味此句,则“百花残”的缘由为“东风无力”,也即因外在力量的阻挠,或两人重聚努力之不足,才使别离之期日益漫长,遥遥不见终止。

~~++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

字号: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作品风格:高华典丽

诗人小传: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十九岁时因文才而受到牛党成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进士及第,旋即被李党成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充当幕僚,终身郁郁而不得志。

晚唐之际,诗风渐颓,是李商隐的出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其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风格秾丽,七绝、七律尤为所长。他的很多诗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脍炙人口,但部分诗篇也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他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还和李贺、李白合称为“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