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94首皇甫冉的《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六卷七言律诗。诗人以温柔缠绵的笔触,代闺妇写思念征人的怨情。前四句两两对照,以明丽春景起笔,乐景衬哀情,愈觉征路迢迢,遥遥不可相见。明月高楼,雕栏玉砌,反衬其内心寂寞,思念悠长;织锦回文,表其知书能文,思之愈深,恨之愈长。“楼上花枝笑独眠”无理之妙,构思新颖,尽写思妇无限悲苦。尾联以典故为问语,表达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但以反问而出,怨怅不胜,尤增深味。巧用细节,一气蝉联而下,流丽曲致。

《 春思 》
作者: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斾勒燕然。

~~++

诗句解释

莺啼燕语又来报知是新年,马邑龙堆远隔着路程几千。


家住长安城临近皇家宫苑,心随着明月已飞向了胡天。


织锦寄诗抒发心中的长恨,楼上的花枝笑我闺中独眠。


请问率兵出征的窦大将军,何时在燕然刻石班师凯旋?



通用解释


燕子、黄莺鸣叫着,仿佛在报告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不知道从这里到遥远的战场,一共有多少路程。虽然家住在都城之中,紧邻着宫苑,但我的心已经跟随着明月,去往那边远的胡地。织机编织出璇玑图来,列出我内心长恨,楼上的花枝似乎在嘲笑我独自一人睡眠。想要问问那军队的主帅啊,你要到何时才能取得胜利,凯旋还朝呢?

~~++

诗句注释


马邑:地名,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用聂壹计,使五将军伏兵三十万于马邑,诱使匈奴单于亲自来攻,以图歼灭之。此战虽因单于见机先退而无功,但实开启武帝时汉、匈连绵决战之先河。

龙堆:即白龙堆,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和甘肃省古玉门关之间,扬雄《法言·孝至》云:“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鸟夷兽夷,郡劳王师,汉家不为也。”这里借指边远的战场。

层城:指京师、王宫。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有“朝游游层城,夕息旋直庐”句。

机中锦字:指前秦窦滔妻苏蕙事,传窦滔本为秦州刺史,后谪流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璇玑图,作诗以寄之,图上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这里是论列的意思。

元戎:指军队的主帅,《诗·小雅·六月》有“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句。

窦车骑:指东汉车骑将军窦宪,曾领兵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在今天蒙古国境内)刻石勒功而还。

旆(pèi):本意为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此处指代军旗。


~~++

诗句赏析1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人借思妇的角度抒写春怨,抒发了万千思妇期望战事早日结束,征夫能功成名就归来的美好心愿,并暗藏了诗人自身对战争的厌恶和愤恨。全诗情意缠绵,含蓄隽永。

诗句赏析2


本诗描写新春时节妻子思念出征的丈夫的情怀。诗中以莺啼燕语,楼上花枝等春天景物的描写,反衬和烘托思妇的深情怀念,很为感人,特别是“楼上花枝笑独眠”一句,构思新颖,表现精妙,思妇的无限悲苦尽在不言之中。从末联描写思妇希望出征将士立功荣归的感情来看,本诗抒写思妇的情怀虽有幽怨但不低沉,因此,全诗情调是积极昂扬的。

清人沈德潜:“卢家少妇”之亚,惟“笑独眠”句工而近纤,或难与沈诗争席耳。(《唐诗别裁集》卷十四)

唐著名诗人张九龄欣赏皇甫冉的诗,评其诗“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其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

这是一首写思妇思念戍边征夫的诗。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新年到了,黄莺和燕子都在欢快地鸣叫,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但是,思妇独处闺中,思念着还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丈夫。春季繁荣的景象和思妇孤独寂寞的形象构成了对比。热闹的春景反衬了思妇的孤寂和绵绵思念的愁绪。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思妇心系边疆,虽然身在京都,然而心却随着明月奔向了边地。这里点出了思妇居住的地址,使上一句“路几千”的距离更加具体。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这里用了苏蕙织锦为文的典故,表明思妇绵延不断的思念之情。楼上枝头上的花朵开放了,好像在笑思妇独自难眠。“笑”字用得非常传神,当思妇在织锦的过程中,百无聊赖之际,偶然见到繁盛的花儿绽放,不由会想到芳华易逝,而自己独守空闺,心中顿然酸楚难耐。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这里用了东汉窦宪战匈奴的典故,直接抒发思妇的心声。表达了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家人团聚的渴望,同时,这里也暗含了思妇对战争的不满之情。这一问,余味无穷,让人深思。

诗句赏析3


战争与死亡,亲情与爱情,这本来就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而丈夫远戍万里,妻子独守空闺,也是古代诗歌常见的咏叹方向。这一类的作品,可以统称之为“闺怨”,也即妻子或情人在深闺中的哀怨、凄怆。

诗歌借闺中少妇之口,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国家富强的迫切愿望。首联先出鲜明对比,一方面“莺啼燕语”,新春来到,另方面却是“马邑龙堆”,不知道“路几千”。少妇在新春欢庆之际,面对明媚春光,却更加思念亲人,不知道亲人在边塞的生活究竟如何。颔联再作对比,“家住层城邻汉苑”,可见这户人家的生活是比较富裕的,地位是比较高贵的,否则不可能邻接宫苑而得居,但少妇却完全无法沉浸在新春的喜悦、富贵的享受中去,她的心早就已经跟随明月飞向丈夫征戍的边疆地区去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曾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联或即从中化出。

颈联继续对比,一方面少妇怨愁如织,即借织锦回文而备悉道出,另方面“楼上花枝”似乎是在嘲笑她,竟然无依无伴,只能独眠独宿。少妇之“恨”,与花枝之“笑”,对比非常鲜明、强烈,则其中所蕴含的凄怆意味,也便烘托得更为浓厚。

尾联直抒心曲,询问出征的将领,究竟何时才能领兵返回,从而自己的丈夫可以回到自己身边,结束这般恨悔而独眠的日子呢?需要注意的一点,结句并没有简单地说大军返回,而要以“窦车骑”以指代出征将帅,并云“勒燕然”,则是盼望大军能够得胜凯旋。本来夫妻万里相隔,分别两地,只要能够重逢便可,哪里还会想及其他?诗人却在此寄予一丝盼望得胜的情绪,于是将国家民族之大义与闺中妇人之念想相结合起来,便使得诗歌境界更上一个层次,社会意义也相对比较积极。


~~++

作者简介


皇甫冉(约717-约770)

字号:字茂政

籍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

作品风格:清颖秀拔

诗人小传:

皇甫冉(717年~770年),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任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据说他十岁便能作文写诗,张九龄呼为小友,其诗清新飘逸,多发飘泊之叹。《全唐诗》存录其作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