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47首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

《 夜归鹿门山歌 》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

诗句解释

山寺里钟声回荡已到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喧闹声。


行人们沿着江岸走向江村,我也乘着小船回到了鹿门。


月光照清了鹿门朦胧树木,不知不觉来到庞公隐居处。


岩洞的松间小路寂寞幽静,只有我这悠闲人自来自去。



通用解释

山间寺院已经响起了晚钟,白昼转向黄昏,看那渔梁渡口,人们喧喧嚷嚷地挤上晚归的渡船。他们沿着细沙的岸边航向江畔村落,我也乘船返回鹿门山啊。鹿门山上,月光驱散了树间的烟霭,突然之间,我就来到了当年庞德公的隐居之处。无论是岩间的大门,还是松边的道路,长久以来都是如此寂寥啊,只有我这种隐士独自来来去去。

~~++

诗句注释

鹿门:指鹿门山,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境内,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渔梁:沔水上的沙洲名,在鹿门山附近。
庞公:指庞德公,汉末隐士,据说曾躬耕于岘山之南,后携妻子入鹿门采药不返。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明人徐献忠: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郊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征而举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遍游吴、越数年后还乡,一心追随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寻一住处,故而题曰“夜归鹿门”,旨在标明这首诗是在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前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诗人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扬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之静和世俗之喧。两相对照,唤起读者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及潇洒超脱的风姿如在眼前。
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前往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现了诗人深谙隐逸之趣,悠然自得。
五、六句写诗人夜登鹿门山山路,在庞德公隐居之处,体会到隐逸之妙。“鹿门月照开烟树”,月光洒射给山树带来朦胧的美感,令人陶醉。诗人似乎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归隐之地,然后猛然恍然大悟: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啊!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深深的隐逸情趣和意境: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
最后两句描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是庞德公和诗人的结合,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隐逸之趣和真谛所在:在这个天地里,诗人与尘世隔绝,唯以山林为伴,却也有别样情趣。
本诗歌咏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平淡,却尤见其美,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其实是抒写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的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就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句赏析2

此诗写夜晚回到自己隐居处鹿门一路所见情景。先写山村的晚景,突出山寺晚钟和渡口的喧闹,反衬鹿门的清静。后以月照烟树和石门松径来写隐居地的安闲和寂寥。最后以“唯有幽人自来去”写隐居者的孤怀和清高。本诗用纯白描写法,不仅绘出一幅江村远树图,而且生意盎然,充满着亲切感,将情与景融于一体,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鹿门山因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携家隐居于此,而成为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数年后返乡,决心效仿庞德公,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诗句赏析3

此诗写归隐之趣,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比。开篇写“山寺钟鸣”,自然产生清幽之意,但随即对比俗世,说“渔梁渡头争渡喧”,特著一个“喧”字,则种种人世纷扰、喧腾,使人厌烦处,便毕见于笔端。三、四句继续对比,本来俗人归而诗人亦归,即便并非一船,也近乎同路,却偏要用十四个字分开来写,因为前者所向的乃是红尘的归宿,诗人却航向鹿门山隐逸之所,同途而殊归。接着“月照开烟树”,气氛复归清幽,仿佛将诗人心中最后一点尘世的阴霾也扫荡一空似的。山间隐居生活颇为寂寥,但诗人不说自己寂寥,而说景物寂寥,最后结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是隐士这个群体的写照,他们自由来去,无拘无束,唯此才能忍受这种寂寥,更能体味寂寥中的真意。
不过最后还要顺带说明一下,孟浩然四十多岁时因无法得官才隐居鹿门山,但他真正的住家却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称“涧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他一方面仰慕庞德公,一方面喜爱此地清幽,于是修建了一处别业,并非长居,只是偶尔跑去住住罢了。士大夫之所谓隐居,大抵如是。

~~++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