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2首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一卷五言古诗。诗人与王昌龄本为同年进士,但两人仕途境遇不同,诗人此夜借宿文友入仕前隐居之所,即景生情,写下此诗。隐所中茅亭花影如眠,药院青苔潜生,夜景清幽无比,教诗人不禁兴起退隐而居之念,而“清光犹为君”、“余亦谢时去”,欲招好友同隐之念意在言外。诗作笔触凝练简洁,意境清寂幽邃,为诗人之代表作。

《 宿王昌龄隐居 》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

诗句解释

清清的溪水流向深处,隐居处只有一片白云。


松林间微露一弯月亮,淡淡清辉还为你照明。


茅亭里夜静花影如眠,药院地上长满着苔纹。


我也要谢绝世间俗务,来这西山与鸾鹤为伴。



通用解释


清澈的溪水啊深不可测,隐士的居所只有一片浮云。松树梢上露出一点明月,这清亮的光芒似为你而倾洒。茅草为顶的亭中鲜花如眠,种药的院落苔痕滋生。我也想辞别了这凡尘而去啊,愿与西山的鸾鸟、仙鹤为伴。

~~++

诗句注释


清光:这里是指清亮的月光。

谢时:辞别俗世之累,这里的谢是谢绝之意。

群:指为群、相伴。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清深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四)

本诗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在盛唐时已广为流传,到清代更受到“神韵派”的青睐。常建和王昌龄虽然是一届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官场的经历和最后的归宿却不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一直官运不佳,但始终做官,没有归隐。所谓的“王昌龄隐居”实际指王昌龄做官前的隐居地。中进士及第时,王昌龄大约三十七岁。之前,他曾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隐居,就是本诗中的“清溪”。常建在今江苏盱眙任职,与石门山分处于淮河的南北两岸。辞官回武昌樊山途中,常建游览了淮河附近的石门山。当时,他到王昌龄曾隐居的住所住了一夜。

诗的头两句交代了王昌龄隐居所在。王昌龄的住所在有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的。于是,山中白云成了隐者住处的象征,也是其清高品行的象征。诗人之所以写“惟孤云”,清人徐增认为“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中间四句是诗人在王昌龄处所的见闻。王昌龄的住处雅致清幽:“茅亭”周围,屋前松树,屋边鲜花,院里草药。诗人夜宿该处,只见松树梢头,明月朗照,清辉袭来,分外动人。显然,明月不知道主人不在,只有客人,但依然“犹为君”来做伴。这两句在点明王昌龄不在的同时,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致。在院中散步时,诗人看见路面因久无人住而长出了青苔,但王昌龄养的药草却长得很好。这两句又指出主人不在已很久。于是,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感情涌上了诗人的心头。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自己的心志。“鸾鹤群”出自江淹的“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明诗人想与鸾鹤为伴,终生隐居。“亦”字看似要学王昌龄归隐,但也在委婉地劝说王昌龄归隐。

本诗描写朴实,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诗人将比兴寄寓在平实的写景中,通过细致描绘王昌龄归隐处所的景色,赞扬了王昌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隐居生活。

诗句赏析2


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本诗以寄宿者的眼光,细致地描写了王昌龄隐居处秀丽幽绝的自然景色。深情地赞美了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终篇都将深情借景表达,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

常建借宿于王昌龄旧日隐居之地,劝其一起隐居,故作此诗。常建的诗在当时极负盛名。殷璠评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河岳英灵集》)。刘辰翁形容其诗“情景沉冥,不类著色”(《唐诗品汇》)。

诗句赏析3


常建老年后曾招王昌龄等来鄂渚共隐,但此诗当作于此前,所谓“王昌龄”隐居,不是在鄂渚,而是在今天安徽省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上,王昌龄青壮年时代曾隐居于此。但王昌龄当时的隐居并非真隐,而只是为了闭门读书,以求仕进而已,所以常建写下此诗,以“余亦谢时去”为结,期盼王昌龄可以重拾初衷。

全诗不仅写隐者居所,也隐约透露出当时王昌龄并不居此,此“隐居”只是旧居而已,并且顺笔称颂了王昌龄等隐士的高贵品质。“隐处惟孤云”,正是以白云以比隐者,是那样纯洁而又孤独,卓然飘荡于长天之上。继写明月如同为王昌龄而洒下光芒--“清光犹为君”,称颂之意便更明显了。“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一联极工整,炼字亦精。结句“西山鸾鹤群”,鸾鸟、仙鹤本是传说中仙家的坐骑,故此被看作是禽类中通灵而纯洁的象征,诗人欲以鸾鹤为伴,也正是说隐者的高洁,隐者的超凡,如同天上的神仙一般,深切表现出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殷璠所编《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此诗,说“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确实不是谬赞。

~~++

作者简介


常建(708-约765)

作品风格:灵慧雅秀、轻隽幽玄

诗人小传:

常建(708年~约765年),字号不详,籍贯不详(一说邢台人或说长安人),唐代诗人。他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至唐代宗大历年间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放浪形骸,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鄂渚(即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招王昌龄、张偾共同隐居。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