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59首崔涂的《孤雁》,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诗人一生漂泊,此诗咏孤雁,寄托自己漂泊流离的孤独之感和忧危心理。诗人倾注全部情感于孤雁的形象之中,体物言情极其深微精细,用词准确传神,达到略形取神的境界。

《 孤雁 二 》
作者:崔涂
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

诗句解释

一行行大雁都飞回到塞上,你这只孤雁将要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呼着失散伙伴,想落下寒塘却又犹豫彷徨。


悄悄掠过小洲上空的低云,伴随你只有边关上的月光。


未必就会遭到弓箭的射击,孤身飞行总会是惊恐万状。



通用解释


多少鸿雁都已结成行伍返回了塞外,我牵挂着你,为何独自一个飞行呢?黄昏落雨之中,你呼唤着同伴,却已失群,经过寒冷的池塘,你想要落下,却又迟疑。洲边低沉的云雾啊,你悄悄飞过,关上冷清的月色啊,只有它相伴着你。你未必是因为遭逢猎人射箭而受了伤,但想来独自飞行,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吧。

~~++

诗句注释


之:往。

矰缴:矰即系绳的短箭,缴是系箭的长索,两者并称,即指系绳射鸟之箭。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明人李梦阳:起句即悲。通篇情景相称,优柔不迫,佳作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三十五)

这首题为《孤雁》的诗,全篇都是写孤雁,诗人通过对孤雁失群后情态的描写,寄予了自身深切的悲凉之感。“孤”字是全诗的“诗眼”,正是这个“孤”字将全诗的主题和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首联点出孤雁的失群,写出“离群”这个背景,为孤雁的出场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诗人一生浪迹天涯,心中多有漂泊羁旅之感。此时他站在这驿楼之上,独自远眺:苍穹之下,几行大雁,飞回塞外,渐渐的,远去不见,只剩下一只孤雁,独自徘徊。从“归塞”二字,点出雁群的目的地是北方。同时暗示出此时为春天,因为鸿雁是在春分以后才向塞外飞去。此二句中“行”、“独”两字,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孤雁。而“独何之”三字,一语双关,既蕴含着诗人对孤雁的同情,又借孤雁写出自己羁留客地的哀愁。

颔联写出孤雁失群后的哀鸣和胆怯。“暮雨相呼失”一句写雁声,孤雁在暮雨中悲哀地呼叫四处找寻失散伙伴,增添了全诗的悲痛情绪;“寒塘欲下迟。”写孤雁的情态,它想落下寒塘却又害怕,迟疑又彷徨。

颈联写孤雁的独自漂泊之苦。前句点出孤雁失群的原因,后句写孤雁失群后的表现。此二句既描绘出孤雁所处的自然环境,又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孤雁仓皇的状态。

尾联写的是诗人对孤雁的安慰语以及自己内心的矛盾之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意思是说孤雁未必就会遭到羽箭的射击,但独身孤飞总会是惊恐万状。从语气上看,好似安慰之词——既是安慰孤雁,又是自我安慰。但实际上,孤飞的恐惧,比遭到羽箭的射击更让人惊魂。两句的意思是:你未必就会遭到羽箭的射击,但独身孤飞总会是惊恐万状。全诗直到最后一句才正面点出“孤”字,“诗眼”到此显豁通明。诗人此时远离故乡,世路峻险,于是在本诗中以孤雁比喻自己,抒发了内心孤苦寂寞的羁旅之情。

诗句赏析2


此诗乃借孤雁自喻,诗人飘零江湖,无偶无伴,正如前一首诗中所写“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因此见孤雁而伤自身,乃作是诗。

创作此诗的季节,应当是在春季,因为只有春季,大雁才会北飞,归于塞外,因此开篇即言“几行归塞尽”。鸿雁结队飞行,故云“几行”,诗人所见的其他大雁都已飞出塞外,故云“尽”,独余一匹孤雁,孑然一身,翩翩独飞,因此诗人询问“尔独何之”?你孤单一身,要飞到哪里去呢?前加一“念”字,表现出诗人对孤雁的关注之深,正因自觉遭际与孤雁相似,于是才产生出这种情感来。

诗句赏析3


本诗和李商隐的咏蝉诗相似,都是咏物中有所寄托。此诗即是借描写失群孤雁的凄寂、彷徨的苦况来寄托自己漂泊流离的孤独感情与忧危心理。首联写失群,二联写失群后的哀鸣和胆怯,三联写孤雁飘零的凄苦,末联写孤雁的疑惧心理。对孤雁的形象刻画细致入微,用词准确传神,意境凄苦感人。全诗紧紧围绕一个“孤”字,无一处是闲笔,堪称五律中上乘之作。

~~++

作者简介


崔涂

字号:字礼山

籍贯:睦州桐庐(今属浙江)

作品风格:凄怅苍凉

诗人小传:

崔涂(854年~?),字礼山,大约为今天浙江省富春江一带的人,晚唐诗人。他是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宦途坎坷,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巴、蜀、秦、陇间,因此其诗歌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哀伤怨怼,情调苍凉,写景状怀,往往动人肺腑。《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