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41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万岁通天元年,诗人时年三十五岁,随军北征契丹,领军的建安王武攸宜昏碌无能,对诗人的屡次进言皆不采纳,甚至横加贬抑。诗人登临幽州台,感于燕昭王知遇乐毅旧事,而作此歌。诗人俯仰古今,前瞻追之不及的前代明君圣人,近盼待而不得志同道合的能人贤者,慨叹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 登幽州台歌 》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诗句解释

回顾,看不到古时的才俊,展望,看不到未来的贤士。


想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不禁满怀悲伤热泪滚滚。



通用解释


身前不见古时的贤者,身后不见未来的杰士,我感念天地是如此阔大悠远,不禁独自一人,黯然地落下了热泪。

~~++

诗句注释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蓟丘、燕台。相传战国时代燕昭王筑此台以招纳贤士。

怆(chuàng)然:感伤貌。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清人宋长白: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假令陈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柳亭诗话》)

本诗为诗人登幽州台抒怀之作。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筑的黄金台。这首诗感慨深沉,语言苍劲奔放,可谓千古绝唱。后人评价陈子昂只此一诗足以令其流芳百世,名传千古。

陈子昂具有过人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却不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入狱。他不仅不能实现政治抱负,反而受到排挤,因此万般苦闷。当他登上幽州台远眺时,想到古时的君臣风光无比,自己却一生坎坷,顿时感到生不逢时,一股悲切之情油然而生。他忍不住潸然泪下,随即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抒发了壮志难酬、没有知音、孤单无助的悲愤。

从内容上看,前两句,诗人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王,比如战国时代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礼遇田光等人的燕太子丹等。然而,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不能复现,未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古今对照,诗人顿生“生不逢时”的感叹。这些感叹表达了诗人对当朝黑暗政治的痛恨。第三句,诗人凭楼眺望,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觉宇宙茫茫,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怆然落泪。全诗拓开一片广阔无垠的时空。这无垠的时空与诗人茕茕孑立的身影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本诗境界辽远,意境绵长,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操。这种高尚情操是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看,一句与二句,三句与四句各自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本诗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大气磅礴,意蕴深远,感情丰富,语言凝练,句式长短不一,音节变化多端,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句赏析2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全诗意境苍凉悲壮,语言苍劲奔放,富感染力,成为千古名篇。

诗句赏析3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人攻破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当时,陈子昂为武攸宜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不善谋略,行事轻率。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谏,但都没有被采纳,最后武攸宜竟将陈子昂降职为军曹。诗人由于不断受到挫折,雄才大略不能施展,报国愿望无法实现,所以登上幽州台,写下这首诗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一表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孤独。

诗人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望,苍茫大地,遥远而空旷,他此刻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的利益,眼看国家军队战败,战士惨死,而自己有无数的良策,却没有人能采纳、接受。站在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燕王在台上放置黄金,一心招纳贤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然无用武之地,前途一片渺茫。诗人那种眼前一片黑暗的孤独感,凝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旷古名句。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本来有古代的贤士招纳贤才的事迹可以慰藉诗人,未来可能出现的贤明之主也可以给诗人以希望,可是“不见”二字割断了诗人所有的期望,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主,向后看,也见不到将来的贤主,诗人生不逢时,生长在这个时代,在辽阔的天与地之间,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诗人只能孑然而立,饱尝那份孤独的痛苦。这正如《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同时,诗人不仅对现实满怀伤情,也含有对现实环境的憎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生短暂,古代和将来的情况,诗人是遇不到了,诗人只能立足现在,而现在这个时代,他没有遇到贤主,理想破灭而内心备感孤独,以致于潸然泪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竟至于让一位勇战沙场的英雄愁苦到这般地步,可见这其中的悲伤又该是怎样的深沉啊!

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该诗语言苍凉奔放,大气磅礴,极富感染力,一扫齐梁绮靡诗风。该诗文辞凝重,体式古朴,意境苍茫雄浑,感情慷慨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然仅有四句,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苍凉壮丽的艺术画面,在这样深邃而苍茫的背景衬托下,诗人的怆然独立形象更加鲜明,同时,诗人蕴含其中的激动悲壮心情也自然流露出来。句子长短不一,使语句节奏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诗人这种失意和寂寞的痛苦,代表了一大批怀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声,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因此,这首诗广为传颂,成为千古名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这首诗同时而作,读者可以参读。


~~++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61-702)

字号:字伯玉

籍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

作品风格:质朴明朗,苍凉激越

诗人小传:

陈子昂(约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他是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进士,武则天光宅年间因上书而受到重用,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曾随武攸宜讨伐契丹,辞官后受人陷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在政治上针贬时弊,提出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则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他的诗歌对盛唐诗风影响很大,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人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