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02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诗人此时流寓秦州,战争离乱,家已不家,骨肉相离,消息断绝。戍鼓、雁鸣都让他惊心。白露、明月这些日日可见的晚秋夜景,只因思亲,在诗人眼中更添愁怨。诗人用高超的艺术手法,让这些家常语化为美好的诗句,不仅传达出诗人此时独特的心理感受,更拨动了千百年后无数赏诗人的心弦。
《 月夜忆舍弟 》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句解释
戍楼上更鼓响路上断绝行人,秋夜里边塞传来孤雁的哀鸣。
通用解释
戍楼上的更鼓响起来了,大街上不再有人行走,这边塞的秋天啊,远远地听到一头孤雁的悲鸣。从今晚开始,寒气便逐渐凛冽了,我思念的那故乡的月亮,肯定比眼前所见更为明亮吧。虽有兄弟,全都分散各处,家已残破,无处去询问他们的生死际遇。想要寄去书信,却总是难以送达,更何况这战乱还没有止息呢!
诗句注释
舍弟:对自己兄弟的谦称。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更鼓响起以后,就开始宵禁,禁止人们在大街上行走。
边秋:别本作“秋边”。
况乃:何况是。
诗句赏析1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九月,是杜甫因思念离散的亲人而写的思乡之作。当时史思明起兵作乱,山东、河南两地处于战乱之中。同时,陕西饥荒严重,杜甫遂弃官前往秦州。战乱之中,杜甫与亲人走散,并失去了联系,担忧之下,思念之情也愈加强烈。这种情况下,杜甫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一幅边塞秋景图。“断人行”既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又点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说明战乱不断;戍鼓雁声,是诗人听到的声音。诗人从所见所闻中,描绘出边塞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时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氛。
颔联前半句告诉人们此时已是“白露节”,天气越来越凉,水汽凝结,让人寒意顿生,备觉凄凉。后半句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客观实景之中加入诗人的主观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前半句写兄弟失散,后半句写家已不存,亲人生死难料。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由月光引出。月夜清冷,又逢乱世,诗人对亲人的担忧愈加深重,因此这两句诗的语气也分外沉痛。同时,这两句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概括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普遍遭遇。
尾联写,诗人平时写给亲友的书信经常无法寄到,更何况现在战乱频繁,亲人们四处流散。因此,亲人们彼此安危难知,又个个生死难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进而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生死的担忧,同时也婉转地说明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使主题得到深化。
诗句赏析2
杜甫贬官华州后,当地发生饥荒,乃弃官西去,此诗是诗人于乾元二年(759)秋,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怀念胞弟之作。当时,史思明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处在战乱之中。此时杜甫的四个弟弟就有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分散、无家,杳无音信。虽是露白月明,风景大好,但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此诗即是当时诗人情感的真实记录。
宋人王得臣: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塵史》卷中)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诗句赏析3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去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不久,即挂冠归去,西度陇地,赶赴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此诗即作于卜居秦州之际。题目即言忆弟,杜甫共有四弟,即杜颖、杜观、杜丰和杜占,此时唯杜占与其相伴,余三人皆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音信难通。
题为《月夜忆舍弟》,故先从夜写起。其夜既深,更鼓敲起,禁断人行,本已显孤清寂寞,偏又闻秋季之边塞上响起大雁悲鸣。边地秋暮可入诗之景象本多,而诗人独选鸿雁,非为无因。一则,鸿雁有相与寄书之传说,所忆亲人,相隔遥远,虑音书之不达,乃托以鸿雁;二则,古人惯称兄弟为雁行,则诗人但言“一雁”,正应兄弟失群,扣严“忆舍弟”之题。
颔联为千古佳对,也是极工之对:“月”对“露”是以物对物,且并有清寒之意;“从”对“是”乃动词相对;“今夜”对“故乡”,不仅以时对地,且并有今昔之对;“白”对“明”,是皆以事物特性相对。露白何谓?二十四节气中有“白露”,此夜料即白露之夜,自此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晨间草木上会凝结露水,以此得名。诗人言天气渐寒,是又增添凄清意象,再言故乡月明,不直言而倒装,其意为故乡之月,乡人看来最为明亮,最为可亲,则以思乡引入其后思人,非常自然顺畅。其在异地赏月,却云故乡之月最明,则不仅仅出思乡之意,而离乡索居之悲怆情状,亦毕现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