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82首杜甫的《哀王孙》,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四卷七言乐府。诗人以比兴手法,截取王孙流落沉沦的片断,以一人之事,典型地反映出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动乱,并从中展现出整个时代背景以及历史进程。
《 哀王孙 》
作者: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实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贤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诗句解释
长安城头聚集着一群白头乌,深夜里在延秋门上纷飞号呼。
又去啄食达官贵人高门大屋,屋里大官慌忙逃跑躲避强胡。
皇帝西逃打断金鞭累死九马,子孙们被抛弃不能一起逃路。
腰里佩戴着宝玉和青色珊瑚,可怜的王孙们躲在路边啼哭。
询问他们不敢说出自己姓名,只说因为穷困情愿当个奴仆。
已经在荆棘丛中奔窜了百日,身上竟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
高皇帝的子孙个个是高鼻梁,龙种与一般人比较自然特殊。
叛军盘踞京都龙种流落旷野,但愿王孙们要善保尊贵身躯。
在大路上不敢和他们多说话,只能陪王孙们稍微站一会儿。
昨夜里东风吹来血腥的气味,驮运的骆驼充满了长安旧都。
北方的健儿个个都是好身手,昔日多么英勇今日这般痴愚。
我私下里听说天子已经传位,新皇圣德已经使南单于臣服。
花门刺面宣誓要为皇帝雪耻,千万别漏出消息被他人抓住。
可怜的王孙要小心可别疏忽,五陵的兴旺气象会千古长在。
通用解释
长安城上白头的乌鸦啊,夜晚飞到延秋门上嘶鸣,又跑去人家敲啄华居大屋,屋中的达官显贵早已逃走以躲避胡骑。仓惶奔逃之中,金鞭都被抽断了,马匹纷纷累死,就连骨肉至亲都来不及等待,就此失散,不能一起奔驰。
有一位腰间佩戴着青色珊瑚宝佩的王孙啊,如此可怜,在路边哭泣。询问他的来历,他却不肯道出姓名,只是说困苦无依,请求做别人的奴仆。他已经一百天都在荒郊的荆棘中逃窜,身上都没有完整的肌肤了。汉高祖的子孙全都是高鼻梁,身为龙种自然与旁人相貌不同。然而如今豺狼占据了城邑,蛟龙反倒困顿在野外,还请王孙你要好好保重千金之躯啊。我不敢在大道旁长时间和你交谈,也只能为你而短暂地停留罢了。
昨晚东风吹来了血腥之味,从东方来的骆驼布满了旧日都城。朔方的战士本来很有本领,过去是何等英勇,如今又何等愚蠢。我私下听说天子已经传位,新皇德高望重,能够镇服北方的南匈奴单于。回纥人因此以刀割面,发誓要为天子雪耻,但是王孙你一定要谨慎言语,以防遭到奸人袭击。可悲可叹啊,王孙你千万谨慎,不要疏忽,想那五陵上飘荡的王气,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消除的啊。
诗句注释
王孙:本意为天子之孙,比如周朝有王孙满,后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是用其原意。
延秋门:唐宫西门,从此门出有便桥可渡渭水,据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破潼关而近京师时,唐玄宗即从此门西逃。
玦(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隆准:高鼻梁,《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交衢(qú):《说文》云:“四达谓之衢。”交衢即指交通要道。
斯须:少顷,一会儿。
东风:别本作“春风”。
橐(tuó)驼:即骆驼,这里是指代“胡骑”。
朔方:唐代方镇名,开元时设置,治所是灵州(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
花门:即回纥。
剺(lí)面:剺意为割。很多北方古代民族都有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的习俗,以示诚意,这里是指回纥表示愿意出兵相助唐朝平定叛乱。
狙(jū):伺机袭击。
诗句赏析1
这是一首哀念王孙颠沛困厄的纪事诗。安史之乱第二年,即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听从杨国忠奔蜀之策,带着杨贵妃姊妹等少数人仓皇出逃,其他大批的嫔妃、皇孙、公主都未及逃走,陷身贼中。叛军攻陷长安,皇孙后裔多人被杀,幸存者隐姓埋名,到处逃窜,狼狈不堪。杜甫的这首诗即反映了这一史实。诗中表达了对王孙的同情,希望国家早日安定统一的感情,揭露了叛乱者的暴虐。全诗用的是白描手法,自然质朴,真实生动,情景如见,其声如闻。
诗句赏析2
“王孙”本是对天子之孙、玄孙乃至直系后裔的尊称,周代天子之裔才称王孙,诸侯之裔则称公孙,自秦始皇始称皇帝后,王孙一词逐渐演化为对贵族男子的泛指。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翌年(756年)六月,叛军夺占潼关,消息传来,杨国忠等怂恿玄宗连夜逃出长安,西窜蜀地,因为仓促成行,很多皇亲国戚都仍滞留长安,逮叛军入城后,即展开大肆搜捕。宗室中,霍国长公主、永王妃等百余人尽皆被捕遇害,甚至有被开膛剜心者,其状惨不忍睹。其时杜甫也带着家人逃难,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市)继位,杜甫闻讯后即安顿妻小,然后只身前往投奔,不幸中途被叛军俘虏,被押至长安。他在长安待了约半年的时间,写下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千古传诵的诗篇,这首《哀王孙》也是其中之一。
诗句赏析3
本诗是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受困于沦陷的长安时所作。当时,杜甫来到曲江池边,想起此地昔日的繁华,内心十分痛苦。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哀江头》。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感喟之作,是李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十分有名的游览胜地,尤其到了春天,奇花异卉争芳斗艳,车马人流络绎不绝,十分繁荣。但如今,“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第一句有如下几层意思:一说行人少,二说诗人哭,三说诗人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第二句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而是要“潜行”。这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也反映了诗人忧郁沉痛的心情。“曲”字的重复运用,更增添了愁肠百结之感。“江头”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曲江见到的景象,今昔对比之意十分明显。一个“锁”字更是将过去的繁华与当今的萧条放在了一起,对比鲜明,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具匠心。而“为谁绿”三字将话头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凄凉。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开始描写极其繁华的热闹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是总写。“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达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们经常前去游赏。“昭阳”以下六句是对玄宗与杨贵妃游苑情景的具体描写。“昭阳殿”是汉成帝时的宫殿,这里代指玄宗的后宫。“第一人”指的是最受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同辇随君”是用班婕妤的典故,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玄宗却做到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诗人言下之意,是暗讽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接着,诗人又通过“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一身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翻身仰射高空比翼双飞的鸟儿,博得了杨贵妃嫣然“一笑”。联想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难看出这“一笑”之中蕴涵的讽刺之意。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所生发的感慨。“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结果。“明眸皓齿”与“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笑”字相照应,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今何在”三字与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相照应,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写的是杨贵妃遭变横死一事。从前在芙蓉苑里同射比翼鸟,如今却在马嵬坡前生离死别,诗人将李杨二人昔日佚乐无度与今朝大祸临头的残酷现实做对比,令人惊心动魄。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