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18首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诗人与友辈一起登临岘山,凭吊羊祜留下的胜迹,在云寒雾冷的瑟瑟寒天中诵读碑文,生发出深长的感慨。孟诗向以简淡为称,但此诗起笔俯仰古今,寄慨苍凉,字里行间虽有憾恨,却丝毫无损诗作的丰神兴象,这正是盛唐诗歌独特的精神风采。
《 与诸子登岘山 》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诗句解释
人间之事有新旧交替,春去秋来演变成古今。
江山遗留下名胜古迹,我们今天又来此登临。
秋江水落露出鱼梁洲,秋来天寒加深云梦泽。
羊公的遗碑至今尚在,读罢碑文我泪湿衣襟。
通用解释
人事经常变幻更替,来来往往就演变成了古代、今时。江山因此而留下先贤胜迹,如今我等再来登临观览。只见江水低落,鱼梁露出,天气寒冷,云梦深邃。羊公碑仍然在啊,读过以后,不禁涕泪沾衣。
诗句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南面。
鱼梁:沙洲名,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鹿门山的沔水之中。
羊公碑:羊公指晋代名将羊祜,字叔子,《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又载羊祜卒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诗句赏析1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览古抒怀的诗。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他曾对同游者喟然叹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政绩斐然,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他建碑立庙。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首山,看到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对照自己空有抱负不得施展的处境,触景生情,泪下沾襟,吊古伤今,感慨颇多,便写下本诗。全诗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悲愤和哀伤。诗题中的岘山在今湖北襄樊。
首联,诗人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点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感慨:人间事物总是在不停变化,朝代的更替,家族的兴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便分古今。
颔联紧承上联。“江山留胜迹”承“古”,“我辈复登临”承“今”。诗人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颈联写诗人登山之所见。诗人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瑟。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辽阔的水泽之地,一望无际,故称“深”。诗人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既表现出时序,又烘托了自身伤感的心情。
尾联抒发感慨。一个“尚”字,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容。诗人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他为国效力,为民谋福,所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二者鲜明的对比,令人伤感,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从内容上看,本诗的前两联是“说理”,后两联又转为“写景”,描写形象生动,暗含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因而,本诗依然是“诗人之诗”而非“哲人之诗”。从语言上看,本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语淡意浓,富有情趣。
诗句赏析2
这首诗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作者入京求仕不遇,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藏在平淡的描绘之中。
清人沈德潜: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关于岘山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畅饮吟诗,好不快活。他曾对部属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为其于岘山建碑,见者堕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诗句赏析3
此诗富有哲理,言古往今来,时代变迁,江山虽然相同,人事却已改换,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自己不能出仕以报效国家、达成抱负,终究一事无成的悲叹。
诗当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门之时,与友人同登岘山的某年岁末。开篇即出抚今吊古意,首言人事之“代谢”,自人世而论,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转换,继而以“江山留胜迹”以相应“古”,以“我辈复登临”以相应“今”,时代之沧桑感扑面而来。颈联为全诗枢纽,陡然从虚转实,从抒情而转至写景,但诗人眼中都是些什么景物啊。“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一联并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描摹岁末襄阳周边的萧条景象,水浅而泽深,构造一份哀伤情境,其二是相应首联的“人事有代谢”以写江山之千古不变。据《襄阳府志》载:“鱼梁、亦槎头,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考鱼梁洲之名始于汉代,而云梦泽更早于先秦,这些胜景千古以来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以之对应变幻不停之人事,更增添了落寞无聊之感。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