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12首温庭筠的《利州南渡》,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六卷七言律诗。
《 利州南渡 》
作者: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櫂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诗句解释
荡漾的江水映照着夕阳斜晖,弯曲的小岛连接着苍翠山峦。
水上传来马嘶渡船漂悠而去,柳树下休息的人们等待船回。
沙滩的草丛里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一只白鹭展翅飞。
谁理解范蠡功成后乘船远去,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通用解释
澄澈闪烁的空旷水面啊,映照着夕阳余晖,曲折的洲岛一片苍茫,连接着青翠的山色。波浪之上,忽闻马嘶,只见一叶舟船疾驰而去,人们在柳树边歇息,等待着渡船归来。船只经过沙上几丛青草,群鸥因而惊散,一望无际的水面和田地上,有一只鹭鸟飞过。又有谁能够懂得去泛舟以追踪范蠡的足迹啊,在那五湖烟水中独自淡忘掉功名利禄呢?
诗句注释
利州: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境内,南临嘉陵江。
翠微:这里是指苍翠的山峦。
范蠡:春秋末期楚人,出仕越国,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官而去,传其泛舟隐居五湖。
诗句赏析1
诗的前三联都写嘉陵江上的景致,澄澈空茫,清雅恬静,就由此生发出归隐之念,极顺畅自然地由尾联托出。
首联是江畔远望,夕阳西下,水面澄澈通明,岛屿曲折,直接远山。一个“空”字,便将诗人所要表现的情境预先点明。但这个“空”,不是指空无一物、空无一人,而是指景致能够给人心带来涤荡尘俗的空灵感觉。所以后两联便写人、写物,颔联点题——“南渡”,先写渡船之上,有人有马,人马皆渡,然而却不仅仅现其形,而更状其声,一声马嘶,便凸显于波涛之上。对句写待渡之人于岸边垂柳下等候,一个“歇”字,便出悠然恬静意味。日之暮也,人皆渡江而归,内心本应当是焦虑的、匆忙的,诗人却用“歇”字翻转,说在他看来,人皆悠然自得,并无争渡之心,正为尾联抒情埋下伏笔。
颈联再从岸边转到江上,渡船过处,鸥鸟惊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名句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疑便从此句中化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鸥鸟便是近景,于是突然再转远景,只见江水滔滔、田野无垠,共达“万顷”,一望无际,真是太广袤了啊,其间却有一鹭飞过。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有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与此句神韵相似,却又小有不同。王诗只言“白鹭”,未言数量,温诗却明言“一鹭”,将江、田之广袤,与飞鸟之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见此情景,便觉宇宙浩繁而人生微渺,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呢?可见此句摹景别有深意,也因此而接续尾联,极清新自然。
诗句赏析2
此诗是作者在广元渡嘉陵江时有感而写。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晚渡图:波动的江水,悠悠远去的渡船,柳阴下的待渡人,惊飞的沙鸥,高翔的白鹭,景色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最后,用范蠡典故,赞扬他能“忘机”。诗人借此生发出自己与世无争,放浪江湖的渴望,这和作者终生潦倒、内心苦痛不平有关。
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咏史诗。苏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才返回汉朝。温庭筠瞻仰过苏武庙后,感慨万千,便挥笔写了这首追思凭吊之作。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01—约870)
字号:字飞卿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浓艳精致
诗人小传:
温庭筠(约812~约866年),本名温岐,字飞卿,太原祁(在今天的山西省祁县东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早期词人。他因为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所以屡试不第,终身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而已。
温庭筠文思敏捷,据说他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此人称“温八叉”。他精通音律,工于诗作,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远不如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多写闺情,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产生发展影响很大,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