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89首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樽,酒杯。头两句的大意是:看来仿佛无情,其实是多情的,因为在离别时面对酒杯,丝毫没有笑容,惜别情深。三四句写“蜡烛有心”,“替人”流泪,而人却并不流泪,表面又似无情,而黯然神伤,含情脉脉,惜别之情就更深了。
《 赠别二首 二 》
作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句解释
你本多情看上去好像无情,宴席上强颜欢笑也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懂得依依惜别,替人流着眼泪一直到天明。
通用解释
多情的人也总要离别,反倒像是无情一般,面对饯别的酒杯,我只觉得无心欢笑。蜡烛倒似有心人一般,伤此离别,而替别人垂泪,直到天亮。
诗句注释
多情二句:意谓由于多情,离别时难过,因而在宴席上没有笑容,只能愁苦相对,变成没有情了。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唐诗笺注》卷十)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将离开扬州赴长安,《赠别》二首是他临行前留赠妓女之作。诗中抒写诗人对美丽女子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写诗人要和心爱的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诗人即将离别,却又不忍和所爱的人分别,心中千头万绪,纷繁杂乱,犹豫不决。明明多情,却从“无情”着笔,“总”字,起加强语气作用,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正是因为诗人太多情,以至于使他觉得,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足以完全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在别筵上,两人凄然相对,别离的伤情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样反倒好似彼此无情。其实心中已经是愁情满溢,希望能用无情的表情抑制住内心多情的泛滥,但是,情到深处,怎能不流露出来呢,在举樽道别时,强装欢笑,使所爱的人高兴,可是离别悲伤已经溢满胸腔,脸上哪里还能挤出一丝笑容呢?想笑是因为“多情”,“笑不成”是因为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矛盾重重的细微心理和神态,情味无穷。
接着,诗人撇开自己,不抒写惜别之情,而是转笔写别宴上的蜡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因为内心感伤,所以,所看之物也蒙上了伤感的色彩。在诗人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彻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啊。借物言志进一步表达离别之情。“到天明”,表明告别宴饮的时间之长,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不忍离别的心情。
这首七绝语言流丽,表达情思缠绵悱恻,含蓄蕴藉,意境深远,余韵悠长。
诗句赏析2
此诗直接“娉娉袅袅十三余”,写惜别之情。两首诗为一组,当联系来看,第一首写对方之好,自身之爱,第二首则写别离之伤。首句最令人击节赞叹,我本多情,但亦难免别离,就此离去,倒像是无情一般。一个“似”字,种种无奈、自责便凝聚成泪。次句是写饯别之宴,想要强颜欢笑,却终究“笑不成”。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
字号: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豪迈俊爽,拗峭清丽
诗人小传: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的进士,授职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再任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成就,诗、赋、古文都可称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的特殊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以相应唐朝前中期的李白、杜甫。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重辞采的时代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就此产生了相当多的佳作。后世称其为“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