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83首李隆基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作者:明皇帝-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诗句解释
孔夫子是为了什么?
四方奔走忙碌一生。
这里是鄹人的城邑,住宅是鲁王的皇宫。
叹息凤鸟生不逢辰,哀麒麟怨道难行通。
今在两柱间祭奠你,应和你的梦想相同。
通用解释
孔夫子究竟是为了什么,才在那个时代到处奔忙呢?鄹邑仍在,山水未改,孔子旧宅所靠近的,仍然是汉代的鲁共王宫。想当年孔子慨叹凤鸟不来,惆怅自身的不顺遂,他更哀伤的是麒麟被害,怨恨理想之难以达成。如今来看那两楹柱间的祭奠啊,应当和他梦中所见相同吧。
诗句注释
何为者:即“何为乎”,为了什么呢?
栖栖:忙碌不安貌,《论语·宪问》有:“丘何为是栖栖者欤”句。
鄹(zōu)氏邑:即鄹邑,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方。孔子之父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传孔子亦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宅即鲁王宫:即是靠近、临近意,鲁王指汉代的鲁共王刘余。传鲁共王曾因扩大宫室而破坏孔子旧宅,后登堂闻丝竹之声,乃止。
叹凤:语出《论语·子罕》,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否(pǐ):坏,恶,不顺遂。
伤麟:语出《春秋·哀公十四年》,载:“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麟即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两楹奠:按照传说中的殷商礼制,人死后,灵柩停于厅堂两楹柱之间。《礼记·檀弓上》载孔子与子贡语,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
诗句赏析1
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曾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回京途中,观孔宅,祭奠孔子并赋此诗。诗中连用数典,比较集中地概括了孔子心怀壮志抑郁不得恓恓惶惶的一生,表现了对孔子的尊崇。作为封建帝王,其至尊的身份与地位,使唐玄宗写诗追求典雅,因而诗写得板滞,情意不深,缺乏文采,不能说是好诗。因为是皇帝写的,原编选者把它置于其他诗人之首,这是原编选者尊君思想的表现。
诗句赏析2
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当时李隆基封禅泰山,回途中转道曲阜,祭奠孔子,乃作是诗。全诗用语精练,结构严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充满了尊儒重师的士人气息,而非志得意满的帝王风味,或许也只有李隆基之类的文艺天子才能为此吧。
诗歌并未颂扬孔子的品性和道德文章,而是就其不遇的遭际来展开话题,开篇即云“何为者”、“栖栖一代”,孔子当年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甚至穷厄于陈蔡之间,几乎饿死,却仍不改其志。表面上仅言其不遇,其实是曲折地赞颂了孔子的坚持。
诗歌先设问,孔子是为了什么而奔波,又是为了什么而坚持呢?随即将笔锋荡将开去,似插闲言,说我如今所到之处,其旧宅面貌未改。这其实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孔子的尊崇,对他这种坚持的崇敬,所以鄹邑之名至唐时仍未改换,而鲁共王登堂闻丝竹之声后也放弃了破坏孔宅的企图。这两句似远实近,似曲折而实直接,既将节奏放缓,又引读者无限联想,确是诗家大手笔。
颈联回答首联提出的问题,也即孔子因何而奔忙,因何而坚持,但又不直言,而取相关孔子的两段著名轶事来曲折言之。“叹凤”是指孔子慨叹,凤凰不至,河图不出,象征上古圣王统治的祥瑞如今不见于世,难道我的理想竟然无法达成吗?“获麟”是指孔子见圣兽麒麟为农夫打死,从而哀叹:“吾道穷矣。”用此两事,一则呼应首联,仍是在说孔子的困顿和坚持,二则说明孔子所坚持的是“道”,也即儒家理想。正是因为坚持理想,但理想又难以达成,所以才被迫四处漂泊,周游列国。
尾联是言孔子之梦,他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受人祭奠,从而认为自己快要死去了。“两楹奠”是殷商的礼俗,孔子本为宋人,宋国是殷人后裔,故有此语。或以为这两句是夸耀孔子当初未能达成的理想,已毕见于当世,乃是李隆基自命圣明天子,认为他所统治的时代达成前无古人的繁盛高度,从而自我吹嘘之语。这样理解恐怕不确,因为孔子所崇的是周礼,而“两楹奠”是殷礼,无法因“两楹奠”而得见孔子理想的达成。私以为这两句是言孔子虽然身死,但理想未灭,他本人也受千秋祭祀,从而得出结论:孔子之道未穷,他的理想确实值得坚持。因此这两句并非帝王之语,仍是士人之语。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中即评道:“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故只就不遇立言,此即运意高处。”
古来帝王诗人不少,帝王诗更多,统而言之,帝王以帝王口吻作诗,往往鄙俗,帝王以士人口吻作诗,则有可能臻于上品。《唐诗三百首》中帝王诗只选了这一首,也正说明此诗非由帝王口吻作出,所以才能流芳千古。
诗句赏析3
《兵车行》是杜诗中的名篇,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当时,唐朝频繁对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既让边疆的少数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原地区人民吃尽了苦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段记载可以说就是《兵车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满腔的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征战和杀戮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行”是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作者简介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李唐王朝盛期的皇帝。他是睿宗李旦第三子,始封楚王,后贬封临淄郡王。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氏毒杀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李隆基即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除韦氏,拥睿宗复位,他就此成为太子,实际掌控政权,他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名相,励精图治,使唐朝
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史称“开元之治”。在位后期,因宠爱杨贵妃而荒疏政事,又先后以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为相,就此使唐朝盛极而衰,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逼近长安,李隆基弃都城而走,逃往蜀地,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尊其为太上皇。至德二年,唐军收复长安,李隆基得以归京,但随后即遭软禁,不久就去世了。
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天子之一,善诗文,通音律。他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才能,但过于好大喜功,又容易骄傲自满,并且贪图享受,虽处鼎盛时期,实际上唐初以来积累的种种社会矛盾已日益激化,比如均田制和府兵制就都已濒临崩溃,他不仅对此毫无认知,反而于在位中期穷兵黩武,终于在府兵制终结后很快就形成了藩镇割据甚至是叛乱的局面。去世后,他得享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史称唐玄宗,后避清圣祖的名字玄烨之讳,也被称为唐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