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34首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诗用赋得体,唐人集中每见之,近代沿为应制诗定例。得某字五言八韵,即五言排律也。此诗以题为暮雨,前六句皆赋雨,惟末句送友,而以泪丝比雨丝,仍关合雨意。首二句,一嵌“雨”字,一嵌“暮”字,将诗题点明。三四言帆来鸟去,皆在雨中。以“重”字“迟”字,状雨之沾湿。以“漠漠”“冥冥”,描写雨中虚神。五六言远望海门,因雨而不见;近看浦树,因雨而含滋。收笔归到送李曹,泪点雨丝,同沾襟上,表无限别情也。

《 赋得暮雨送李胄 》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诗句解释

楚江上正下着蒙蒙细雨,南京城已响起声声晚钟。


风雨中船帆都淋湿变重,昏暗里鸟儿才迟迟归去。



通用解释


正是远方江宁城中晚钟响起的时候,微雨中的长江啊,远帆在朦胧水气中显得是如此湿重,鸟儿缓缓地投入暮霭之中。江水入海口是如此遥远,难以望见,只有远岸边的树木显得如此滋润。我在此相送友人,浓情无限,细密的雨丝和泪水沾湿了衣襟。

~~++

诗句注释


赋得:指聚会分题赋诗,分得什么题目,即称为“赋得”。

李胄:别本作“李曹”,其人不详。

楚江:指长江,因长江中下游在战国时皆属楚地,故名。

建业:即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唐代为润州江宁城,建业是其古称。

漠漠:指水气朦胧貌。

冥冥:天色昏暗貌。

海门:即长江入海处,在今天江苏省海门市。

浦:指岸边,这里可能是指浦口,南京辖区。

散丝:指细雨,西晋张协《杂诗十首》有“密雨如散丝”句,这里喻流泪。

~~++

诗句赏析1


本诗是按分得的诗题描写暮雨中送别。诗的首联既写“微雨”,又写“暮钟”,从而点出了暮雨,并把视野引向楚江。接着描写楚江“帆”、“鸟”,也紧扣“暮雨”来写。漠漠帆重,是因为帆被雨淋湿;鸟飞迟缓也是因为天暮又加上细雨。三联由江面转到江岸,所写景色也具有暮雨中景色的特点。尤其巧妙的是末联,仍然紧扣暮雨,以泪下如雨丝写别情离恨,回环照应,生动自然,妙语天成。

关于此诗所作之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言洛阳,二言滁州,其实都未必准确。洛阳自不必说,身在洛阳,如何能够看到长江,更如何能够听到江宁城内的晚钟呢?倘若纯是想象,未免太过虚泛,倘若所指为李胄的去处,则后面又有“海门深不见”句,前后矛盾。此诗或为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作,但作诗的地点正不必在滁州,因滁州郡治清流并不临江(其实整个滁州都不濒临长江),即便登高可望见长江,但又怎么能够听到江南的钟声呢?此诗应为赴长江边送别时所作,李胄此去目的地应为海门所在的扬州,则见江而闻钟,咏帆及浦树,也都说得通了。

诗句赏析2


本诗描写雨中送别情景,绘景含情,浑然一体。诗人以写意的笔墨描绘黄昏江上迷蒙晦冥的烟雨图,渲染了离情别绪,抒写了真挚的友情。赋得,凡分题赋诗,分到的题目叫“赋得”,意思是说吟咏。本题咏暮雨,故曰“赋得暮雨”。李曹,一作李胄或李渭,生平不详。

虽是赠别诗,诗人却未直接渲染离情,而是用重笔写景,紧紧围绕“暮雨”二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开篇点“雨”,次句写“暮”,直切诗题中“暮雨”二字。“楚江”对“建业”,点明送别之地。“暮钟时”,即傍晚时分,点明送别的时间: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也称“晨钟暮鼓”、“晨鼓暮钟”。“微雨里”,点明送别的情景,诗人伫立江边雨中,暗合“送”的主题。一个“里”字,既写出了雨丝缠绵之状,又描摹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压抑场景。诗人寥寥数笔,便把送行的环境勾勒了出来,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昏暗的基调。

颔联两句描写楚江“帆”、“鸟”,同样是紧扣“暮雨”的主题。船帆沉重是因为被雨淋湿了,鸟儿非常缓慢也是因为天暮和细雨。“迟”、“重”二字用意精深。“重帆”、“迟鸟”等景象陆续出现,起到了呼应首联的作用。诗人不写离舟而写“帆来”,用意也很值得推敲。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舟入诗,再现了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本诗以“来帆”入诗,其实是在暗示友人的行舟早已从视野中消逝。诗人深情远眺,看到的只是江面来来往往的行舟。诗人以“来帆”衬托“去帆”的不可再现,离愁别绪深蕴其间。同时,那飞行缓慢的“迟鸟”不也是远去友人的反衬吗?

颈联中,“深”和“远”二字又着意刻画了一幅朦胧昏暗的画面。颔、颈两联的四句诗构成了一副动静皆宜的场景。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看似动景,但“帆重”好似无法前行,“鸟迟”恰似不能展翅,又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海门”、“浦树”为静景,但海门应有波涛滚滚,浦树上有水雾笼罩,又构成一种相对的动景。再看画面设置:帆行江面,鸟飞升空,场景何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意境又何等深邃。“海门”应指长江的入海处,但诗人所在的南京靠江不临海,离海门有万里之遥,海门“不见”在情理之中。那么,诗人为什么以此入诗呢?其实,此处乃虚指,友人乘船东去后,诗人极目远眺,无奈人去舟远,在苍茫的暮色中,友人的小船已无踪迹。“海门”一词,正表达了诗人难以跨越空间距离的无奈。同时,江边的树木也在雨幕中显得更加萧瑟、孤寂,无不折射出诗人怅惘悲伤的情绪。由此整个画面显得立体感很强,所有景物似都在细雨暮烟的笼罩之下,更有离愁别绪充斥其间。

在描绘了“微雨”、“暮钟”、“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众多景色之后,全诗笼罩在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悲伤中。诗人置身在这些景物之间,那令人黯然销魂的暮钟依然毫不留情地冲入他的耳鼓,扣动他紧绷的心弦。于是,诗人哀愁的情绪再也难以自制,离愁别绪在瞬间爆发:“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尾联一改前三联的含蓄委婉,直抒胸臆。“散丝”,即指雨丝,晋人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之句。一个“比”字,更把泪水与雨丝交织在一起,使得情与景密密融和,正如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形容的那样,“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由此,情、景俱得升华。

清代学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由此可见,“景”的安排其实是以“情”为根据的。诗人在想表达某种感情时,往往选择有助于表达这种感情的景物入诗。本诗中,诗人泼重墨描绘昏暗的暮色、如织的密雨,就是为了与自己哀伤的情绪相吻合。即使是那些用来烘托暮雨的景物,诗人也花费大量心思、别具匠心地进行了描绘。从结构上来看,全诗以“微雨”开篇,以“散丝”作结,密切呼应、浑然一体,实为难得的佳作。


~~++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恬淡高远

诗人小传: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号不详,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十五岁起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宗元)”并称,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他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五绝、七绝则清雅秀朗,而以五言古诗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乃有“五言长城”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