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22首裴迪的《送崔九/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此诗为诗人送别崔九入山而作。巧用《桃花源记》事,以劝崔兴宗坚定隐居之心,甘于平淡,莫要成为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
《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句解释
不论你归山后到何处,都应沉醉山林的美色。
不要学武陵那个渔人,只在桃源里短暂一游。
通用解释
你此次回山,要依据山势,或深或浅,任意行去,从而把山丘和山谷的壮美尽收眼底。不要学那武陵的渔人啊,只是暂时在桃源中游览罢了。
诗句注释
崔九:即崔兴宗,博陵(今河北省定州市)人,唐代诗人,曾与王维、裴迪共同隐居于终南山中,时相唱和。此诗别题名为《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诗句赏析1
此诗为崔兴宗归山而作。从唱和中可见,裴诗明为送别,实则希望友人归山后,要尽享丘壑之美,以山林为家,安于隐居,不要再出山在仕途奔波。寓有对仕途奔走的厌弃之情,立意独特新颖,但后来就是诗人自己也未能真正实行。诗中语言浅显,但意蕴深邃。
此诗赠别,但并无惆怅哀伤情怀,诗意是勉励崔兴宗全心隐居,莫再作出世之想。开篇言“归山深浅去”,表面上要他随心而行,随山势而行,莫问深浅,内中含意,是要他行事符合自然,因而起句便出隐者之趣。第二句要崔兴宗饱览山色,不管是“丘”还是“壑”,也即要他与自然自相契合。
上联为隐喻,而下联则明白道出本意。所谓“武陵人”,就是指的陶潜《桃花源记》中所言的武陵渔人,他曾一度深入桃花源中,但因为思乡,后来又辞别而归,然而再想前往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路径了。诗叫崔兴宗不要学这位渔夫,只是把桃花源也即隐逸之地当作暂时的栖身之所,言下之意,希望他一去终南山,就此隐居终老好了,别再起出世为官之念,要他把桃花源作为永久的居处。
平心而论,下联所言过于直白,倘上联也是这般趣味,则此诗并不见佳。好在上联形象生动,以山势高低和丘壑所览暗喻自然理趣,以之再引发同时也映衬下联,则语虽浅近、含义深刻,便不失为一篇佳作了。
诗句赏析2
裴迪为王维早年好友,他的诗歌多为五绝,常常描写幽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歌相近。这是一首劝勉诗,写送友人归山,旨在劝勉友人崔九既然要隐居,就应该坚定不移,常驻山林;不要三心二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本诗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崔九,即崔兴宗,曾为右补阙,为王维的妻弟。
作者简介
裴迪(716-?)
籍贯:关中(今属陕西)
作品风格:清逸自然
诗人小传:
裴迪(716年~?),河东(今山西)人,唐代诗人,官至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杜甫、李缙等诗人关系密切。裴迪早年尤与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故其诗多为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深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全唐诗》存录其作三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