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24首孟浩然的《留别王维》,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此诗因仕宦未成,乃谋归计,临歧别友,不尽低徊。全首诗清空旋折,如闻长亭话别之声。首二句意谓每日惘惘而出,寂寂而归,一无成就,留此何为。三句以芳草喻田野,言不如归去。四句言去此他无所恋,所惜者与故人别耳。五六句承上言之,京华冠盖,知我者惟有故人。结句谓归老田园,此后寂寥谁语,但有闭门,流水高山,牙琴罢鼓矣。襄阳怀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渊明之诗,则委心去留,绝无愤世语也。
《 留别王侍御维 》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诗句解释
寂寞无聊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到山中去寻觅芳草,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少。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回到家乡关上柴门隐居。
通用解释
我是如此孤单冷落啊,究竟在等待些什么呢?天天出门奔走,结果徒然而归。想要去寻觅芳草吧,又不忍心和老朋友分别。当权者谁肯帮助我啊,世间知音的人儿也实在稀少。看起来只应该守护着这份清静无为,回去关闭从前家园的门扉。
诗句注释
寂寂:冷落寂寞之貌,左思《咏史》有“寂寂扬子居,门无卿相舆”句。
当路:意即居于要地,这里是指当权者。
假:可有多意,或指宽容,或指假借、授予以引申为帮助。
寂寞:这里是指清静无为,《庄子·天道》有“夫虚静恬淡,寂漠(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句。
诗句赏析1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诗人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首联,诗人自述落第后的境况:门庭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语意双关,既实写了门庭的萧条,又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一个落第书生,怎会有人理睬、拜访呢?既然这样,还等什么?终日等待换来的只是满腹失望。长安虽好,但是有了这样的遭遇,也不值得留恋了。“空自归去”一句说明诗人回到故乡已经是必然选择。
颔联尽诉离别之伤。“芳草”一词,语出《离骚》,本来象征坚贞之意,这里诗人用来代指归隐的想法。“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已经在考虑隐居。“惜与故人违”,道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真实地反映出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颈联说明诗人返乡的缘由。诗人用语低沉,满怀愤懑,饱含辛酸。一个“谁”字,以反诘的口气道尽无限凄凉,可见诗人对这个世态炎凉、人心冷漠的社会充满了失望。“知音世所稀”一句,一个“稀”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天下之大,理解、赏识自己的人,唯有王维,的确是太少了。然而,毕竟还有这样一个知音!诗人在辛酸之余,还是有点安慰的。
尾联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只应”二字,含义深远,既可以体现出诗人将进京赶考看成错误之举,也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归隐山林视为唯一的出路。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虽然没有优美的画面、华丽的藻饰,却显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从内容上看,本诗既有诗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愤恨,也有诗人不忍离开知音好友的愁绪,更有诗人怀才不遇、难展抱负的嗟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
诗句赏析2
本诗是开元二十二年(734)作者将要离开长安时留赠王维的诗。诗的一、二句直写自己失意,一天天等待,一天天失望。既然在长安是这样的难堪,所以二联说,那就不如回去了,因而和友人惆怅地告别。三联进一步说明仕进不达的原因就在于无人援引,世少知音,这样再留京城毫无意义,不如回归故园,隐居山林。本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不假外物,感情直率。
此诗系诗人孟浩然归隐之作。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颇有诗名,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激赏,以为可以仕途畅达,不料落第,大为苦恼,只好归隐。
诗句赏析3
孟浩然四十岁始前往长安应试,与张九龄、王维等相善,可惜最终落第,仕宦无门,只得悻悻然回归襄阳故里,就此开始了后半生的隐居生活。此诗疑即离开长安时所作,以赠王维。
首联为倒装,应当先是“朝朝空自归”,四处干谒却毫无所得,然后才“寂寂竟何待”,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是在追求些什么,等待些什么呢?唐代的科举制度尚不完善,或者更准确点说,尚不僵化,士人往往可以通过向权贵献诗来博得名望,从而在考试中得到加分,相传王维应试前就曾干谒过岐王和九公主。此外,白身因权贵的举荐,也可能做官。所以孟浩然这里说“朝朝空自归”,自然是指到处干谒,找门路而不得了,所以才会有后文“当路谁相假”句。他找不到门路,考试落第,困顿于长安市上,经过反复思忖后,终于决定归乡。此联中“竟”、“空”二字,凸显出了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欲寻芳草去”,“芳草”一词历来都有不同解释,或指田园隐居生活,或言“芳草”是香草美人之喻,用来指代品德高洁,以孟浩然的生平事迹来看,当是指前者。他想要回乡归隐,可是又舍不得京中的“故人”,也即王维,此联点题。颈联转而再写自己的糟糕处境,为不得不告别王维而作出解释,因为“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一派惆怅失望,乃至于颓丧的气味。其实面对王维,又怎能说无知音呢?而明白知音稀少,更不应当匆匆别之而去。可见诗人已对京中生活失望至极,才能骤出此语。
尾联言“寂寞”,与开篇的“寂寂”不同,是指道家清静无为的处事态度,也即“知雄守雌”,不与天下争,不与自己的命运相抗。命既如此,夫复何言?还是放弃仕宦之途,回乡隐居算了,从此关闭故园的门扉,不再搭理红尘俗事吧。全诗就格调而言,非常低沉抑郁,或者还带有一些无奈的自嘲、愤懑的反讽,但有人评价说“诗末并不尤人,这是诗人的忠厚之处”,恐怕并不确切。岂有愤懑而言“当路谁相假”之后还能说并不尤人的呢?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