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98首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月光是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诗人被俘陷长安,与家人音讯断绝,以月兴发思乡之情。诗人不言思家,而写妻子望月怀想自己;不怜孤身望月的妻子,而念不解思念的儿女,只因小儿女不知离乱思亲之苦,愈显妻子独自思念、无依无傍之苦,而独在异乡、无亲无故的诗人更形孤苦。不言思乡而垂泪,却说聚首之日喜极而泣之泪痕,可说是曲尽情事,更显情深。

《 月夜 》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诗句解释

国家已经残破山河依然如旧,暮春时节京城处处草木丛生。


感伤时事看花也是伤心落泪,怨恨别离听鸟飞鸣也惊心。


战火连绵不断已经是三个月,家书珍贵一封胜过万两黄金。


满头的白发越抓越是稀少,简直要插不住头上那只发簪。



通用解释


今夜鄜州家中的明月啊,想必你只能在闺房内一个人独自观赏了。我远远地思念着一双小儿女啊,可怜他们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你如云的芬芳发髻被雾气沾湿,你如玉的臂膀因清冷的月光而生寒意。不知道要等什么时候才能团圆啊,我们一起倚靠着透明的窗帷,月光同时映照着两个人已干的泪痕。

~~++

诗句注释


鄜(fū)州:即今天的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将家属送往鄜州的羌村,自己却被安史叛军所俘,被迫羁留长安。

云鬟(huán):鬟为古代妇女所梳环形发髻,云是状发髻之蓬松如云,李白《久别离》有“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句。

虚幌:透明的窗帷。


~~++

诗句赏析1


本诗为诗人春夜感怀之作,描写了蕴含勃勃生机的早春月夜景色,春虫鸣啼,春气宜人。诗人以对物候细微变化的敏锐感受,表现了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舒适氛围,抒写了喜悦而怅惘的复杂心理。

唐诗用春与月作题的较多,有的吟咏春天之景而抒怀,有的遥望明月而触发情思。本诗描写春景,不仅没有从杨柳桃花之类的事物落笔,反而借着夜幕把这些看似最有春日景色特点的事物遮蔽起来。描写月色,也不细致描写光影、感慨圆缺,而仅是在夜色中调入一半月色。如此一来,夜色不会太深,月色也不会太亮,形成一种迷蒙而和谐的景致。

诗的前两句描绘月夜的静谧,颇具画意。第一句中的“更深”两个字,给下面的景色描写奠定了基调,也给整首诗笼罩上一种独特的气氛。“月色半人家”为“更深”两个字的具体表现。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笼罩在夜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天宇。这两句共同营造出春夜的宁静和肃穆,意境深远。首句中,月光半照暗含月已西斜,与下句星斗横斜相互衬托,构成了两句间的内在联系。

后两句写虫声,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夜半更深,正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人静之际,清脆、欢快的虫鸣声悄然响起。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从虫介之微而知春之暖,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经验。一个“新”字,既是说清新,又含有欣悦之意,饱含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情。

本诗的前面两句描写景物,不含一点春的色彩,却暗中关联春意,具有含蓄的意味。第三句中的“春气暖”,尾句中的“虫声”、“绿窗纱”,彼此相映成趣。

田园诗是唐诗的主要流派,知名的大家也不少,但是能仿若陶诗一二者并没有几个,如本诗这样得到陶体真正意趣的,就更加稀少了。至于说这首诗有没有寄寓归隐之情,从字面上看不出征象,不便牵强附会。

诗句赏析2


这首五言律诗,是至德二年(757)春天,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时写的。诗充分而又概括地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拟人化的花鸟,蕴含诗人的无限深情。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战火连续不断,这时一封家信胜过万两黄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诗句赏析3


此诗为杜甫五律的代表作,虽则在章法上几无懈可击,但最重要的不在其艺术性,而在其思想性。

756年,安史叛军破潼关而逼近长安,本居长安的杜甫携其妻儿逃难,随即将妻儿安置于鄜州羌村的亲戚家。因闻唐肃宗于灵武继位,杜甫即孤身前往投奔,不幸途中为叛军所掳,被押回长安,虽因官卑职小而未受拘禁,但也等同于丧失了人身自由,于是他便在其间写下此诗,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按照诗词中惯见的传统意象,以望月来思人,但开篇并不言自己望月(否则便当作“长安月”而非“鄜州月”),而言妻子望月,继而写“闺中只独看”,一个“独”字,便将夫妻分隔,各自孤清的境遇备悉道出,使人泪垂。

全诗几乎不正面描写自己的境况,却思想家中妻儿境况,可见诗人对妻子儿女相思、关切之深。想来昔日团聚时,夫妻曾共望明月,然而如今只能各自“独看”,虽未明言,而今昔对比自然强烈。可是妻子在家,虽不见其夫,亦未必如羁留长安的杜甫般是孤身一人,为何要说“独看”呢?颔联即给出解释,说因为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妻子因何而望月,从儿女的态度即可推出,是为了“忆”也即思念亲人,而儿女不识思念亲人,非无情也,为其年齿尚幼。则妻子与丈夫分离的悲痛,即便儿女亦不能领会,种种悲怆只能独自承受,更见其苦。妻子尚有儿女相伴,自己孤身被羁留于长安,则自身之苦痛当不逊色于妻子,自可不必明言。所以妻子望月相思,是一层苦,儿女不解相忆则显得妻子内心更为孤清,是更一层苦,层层递进,其苦不堪言处,短短二十字即完美烘托出来。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