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310首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一卷七言乐府。天宝年间,李白入长安供奉翰林,内苑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偕杨贵妃一同赏花,并宣李白作新词以助兴,李白兴到笔随写成三首。三首诗都是名花与妃子共咏,而咏花之处都为咏人而发。第二首承咏花而起,以巫山神女、汉宫飞燕,由神而人两层衬托,极写杨贵妃的天然国色。
《 清平调 二 》
作者: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句解释
她像一支带露牡丹红艳芳香,楚王巫山云雨只是枉自断肠。
请问汉宫的美人有谁能相比,可怜赵飞燕还得要倚仗新妆。
通用解释
这一支繁茂艳丽的牡丹花啊,花瓣上的露水都凝结着芬芳,楚襄王巫山云雨的幻梦,在她面前显得黯淡无光。试问汉朝时候谁能比拟呢?大概那赵飞燕才刚梳妆时才勉强相似吧。
诗句注释
秾(nóng)艳:秾是指花木茂盛,秾艳即花木茂盛而鲜艳。别本作“红艳”。
飞燕:指赵飞燕(前45年~前1年),本阳阿公主家舞伎,后为汉成帝召入宫中,深受宠爱,与其妹赵合德并被封为婕妤。许皇后被废后,合德成为昭仪,她则进位皇后。逮成帝崩于合德宫中,合德自杀,哀帝立,尊飞燕为皇太后,但有司劾其应受合德罪连坐。哀帝崩,平帝立,大司马王莽遂以杀害皇子罪废飞燕为庶人。
诗句赏析1
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园中赏牡丹,命时任翰林的李白作诗文,于是李白奉诏写下这三首诗。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开头就给人一种色彩纷呈、花团锦簇之感。这句话的意思是彩云像杨贵妃的衣衫,娇艳的牡丹像贵妃的容颜。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杨贵妃的衣衫就像漂浮的彩云,而贵妃的容颜就像牡丹花。总之,花和贵妃的容貌融合,衣裳和彩云相应,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诗句赏析2
首句“一枝秾艳露凝香”,即将牡丹之艳丽描摹备至,接着再说楚襄王遇巫山神女不过幻梦,就连那神女也没有眼前的牡丹艳丽啊,故云“枉断肠”——白白地思断肝肠,所为不过不及花艳之女,以此来哄抬牡丹之丽色。后半段再以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赵飞燕为比,说就连飞燕也要靠着新近梳妆,才能勉强与牡丹相似。
全诗似写牡丹娇若美人,又似写杨妃如花之貌,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从而将杨妃与牡丹相关联起来。有关此诗,《松窗杂录》中更记相关轶事:“异日,太真妃(即杨贵妃)重吟前词。(高)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而之所以高力士怨怼李白,在杨贵妃面前进其谗言,是因为李白曾醉后奉召作诗,狂态可掬,“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故力士引以为耻也。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玄宗始终只把李白当作文学侍从,不欲其干预国事,李白因而愤懑请辞,不太可能是因为杨贵妃受高力士蒙蔽后说了他的坏话。古代有所谓“四大美人”的说法,根据说法不同,所包括的美人包括西施、王昭君、赵飞燕、班婕妤、貂蝉、绿珠、杨玉环等,文学人物貂蝉暂且不论,其他美人中,西施传为越王后沉江而死、昭君客死塞外、飞燕被废、婕妤幽居、绿珠堕楼,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艳名的女子,大多不得善终,若因此而废言,则文学家颂扬美女时将无可比类。虽然世传赵飞燕有淫行,但古代美女中论及身份地位,也只有她堪与杨贵妃比类,倘以绿珠等为比,恐又有异言矣。总之,这种所谓谗言幼稚可笑,纯出民间想象,而非宫廷侍从所为。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