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21首王维的《杂诗》,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诗人以家常絮语向朋友询问家乡种种,以淡绝口吻写思乡之切,皆因情致之语,不加修饰而自工,宛然如画。
《 杂诗三首 二 》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句解释
你是刚刚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
你来时我家绮窗前,那株寒梅开花了吗?
通用解释
您是从故乡来的啊,应当知道故乡的事情。不知道动身前在雕饰花纹的窗户前,寒梅有没有生出蓓蕾呢?
诗句赏析1
《杂诗》共三首,共同表现了一个思乡的主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诗人对家乡来人,只问寒梅开花否,并不是对其他事毫不关心,而是把急切想知道家乡一切情形的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寄于一问。深情挚意,悠扬不尽,引人深思。
亲友自故乡前来,因问故乡之事,此诗为写乡思之意明矣。但不问家中别事,独问寒梅,以小而及大,有爱屋及乌意,即因思念故乡,故思念故乡之一草一木,再以对一草一木的关切,来衬托对故乡全方位的怀思。
其实这种手法并不罕见,陶潜《问来使》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王安石《道人北山来》诗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但都没有王维此诗著名,千年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此诗用语质朴,且言简意赅,一问即收,而上述两诗则问之不绝,尚有下文。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也用类似手法,更是絮絮叨叨问个不停。
诗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在于所要阐发的情感有多浓烈,是不是情先意尽,或者意先情尽。倘若意先情尽,则使读者如梗在喉,倘若情先意尽,则有画蛇添足之感,总要情与意相辅相成,意已到而情将尽未尽,才最见佳妙,更耐咀嚼。此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并非浓烈,故而诗意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最显情思绵长,问得过多,反为不美。陶潜诗与王安石诗都于思乡外更着别意,所以后面可以有所增添,但也因此而使得诗意不纯,使读者的共鸣不够强烈。而王绩诗亦纯是思乡之意,问来问去,问个不休,就比起王维这首诗来,笔法、意境、情感,都要差得太远了。
诗句赏析2
“杂诗”是魏晋以来常见的一种“无题”抒情诗,内容多为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征戍之怨。本诗通过儿女之情写征戌之苦,在反战情绪中,寄托了诗人用武力维护边境和平的理想,是初唐五言律诗中的名篇。诗人从闺中思妇的角度,描述了她对远征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绪。除了对战争频繁的哀怨之外,诗人还表达了对良将的期盼之情,希望良将尽快出现早日结束战争,也暗暗吐露了对边将无能的谴责。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