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37首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二卷五言乐府。
《 相和歌辞 子夜四时歌四首 秋歌 》
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诗句解释
长安城笼罩在月色之中,千家万户传来捣衣声声。
阵阵秋风不能将它吹尽,它是对征人的一往情深。
到何时才能够荡平胡虏,使我的夫君不再去远征。
通用解释
一片月光笼罩在长安城上,千家万户都传来捣衣的声音。秋风吹啊终究也吹不尽的,乃是思念戍守玉门关的亲人之情。要等到哪年哪月才能消灭那些敌人啊,使得我的丈夫结束远征生活而回家来呢?
诗句注释
子夜吴歌:《唐书·乐志》载:“子夜歌声,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此因曲调产于吴地,故加“吴歌”二字。后人作此,又名《子夜四时歌》,多分四季而作,李白也不能外,此诗共有四首,此为其三,咏秋季。
捣衣:有两意,一是指当时平民衣服多为麻制,质硬,须用木杵捶软后才便于裁剪穿着,二是指洗衣时以杵捶之来涤清污物。这里是前一意,指捣衣以换季。
玉关:即玉门关。
良人: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诗·秦风·小戎》有“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句。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卷一)
《子夜吴歌》,《乐府》曲名。传为晋代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制。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李白所作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所选的是第三首《秋歌》和第四首《冬歌》。此体向来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为李白首创,并且用来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颇具新意。
《秋歌》描写秋月夜思妇捣衣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相思之情,意境浑融。
诗句赏析2
此诗是李白所写乐府组诗《子夜吴歌》四首诗中第三首“秋歌”,写的是思妇对出征战士的怀念。诗紧紧扣题,着力描写清秋景色,抓住秋夜月下捣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予以渲染,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声,传出妇女多少哀怨;萧萧的秋风吹不尽怀念玉关的深情。这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成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透出无限浓情。因此,诗的末尾自然有力地喊出了平息战争,使良人归来家人团聚的呼声。诗的音调清越明亮,情感委婉深厚,风韵天成。
诗句赏析3
捣衣这种意象的来源,是古代平民衣物多为自制,逮换季之时,为给远人制作征衣,妇女们往往聚在一起捣衣,故而用捣寒衣作为思征人的意象,非自李白始。李白此诗的高明之处,一是将捣衣的地点放在“长安”,二是加以“万户”的修饰,就连都城长安都有千家万户捣衣以思征人,则可见戍卒数量之多,亦可见战事之频仍。唐玄宗开元和天宝初年,虽号盛世,但对外战斗的频密度和规模之大,都已经影响到了千家万户的平民,诗人对这种黩武之反感,就通过这两句诗隐晦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说是隐晦地表现,因为诗人只是反对穷兵黩武而已,并非无原则地“非战”,所以对于战争结束的前景,也是写“何日平胡虏”,而非“何日息战事”。在开篇两句描写出月光下几乎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捣衣声以后,诗人即将“秋风”联系上“玉关情”,点出征戍之苦、之思。结句是这些捣衣妇人希望战胜后“良人罢远征”,却用疑问句来表达,加以“何日”一词,则更显得这种期盼虚无缥缈,丈夫归来遥遥无期,悲伤之情溢于言表。诗虽简洁,而韵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