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308首王昌龄的《出塞》,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一卷七言乐府。关山与明月本是梁陈以来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题材,诗人即景怀古,征夫离家万里,久戍边塞,仰望关山之上与亲人千里相共的明月,微含悲怨。以思慕古代名将,暗讽边将不得其人,致使兵火不绝,征人不归。本诗意态雄健,悲壮浑成,令人百读而不厌,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 横吹曲辞 出塞 一 》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诗句解释

秦汉明月依旧高照秦汉边关,万里长征的将士至今人未还。


如果龙城的飞将军今天还在,不会让胡人的军马度过阴山。



通用解释


秦汉时的明月啊,秦汉时的关隘,万里远征啊,将士们没有回来。倘若那右北平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度过阴山南侵了。

~~++

诗句注释


龙城飞将:别本作“卢城飞将”,无论“龙城”还是“卢城”,皆指卢龙城,故址在今天河北省卢龙县,汉代为右北平郡的治所。“飞将”指李广,李广曾为右北平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阴山:山名,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清朝沈德潜:“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无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说诗晬语》卷上)

诗句赏析2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句赏析3


明代李攀龙曾推奖此诗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为其意感苍凉,悲歌如泣,使人扼腕。诗歌表现了对古代名将的思慕,同时反衬当时将领之无能,不能抵御胡骑的侵扰。首句“秦”、“汉”为互文,实指明月、关隘自秦汉以来便似亘古不变,喻示北方边境的战争从未停止过,历史的沧桑感由此扑面而来。随即接续“万里长征”四字,便见路途之遥远、战况之惨烈,而“人未还”,当指覆军亡将,前线遭逢了惨败。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不禁怀念起曾经镇守过右北平郡的汉代名将李广来了。想当年李广镇守边塞,胡人不敢南下牧马,避之唯恐不及,倘若今天还有这般名将,则前方战事必不会如此惨况。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李广屡次领兵出塞,也皆铩羽而归,导致不得封侯,但胡人依旧畏其声名,其守御之处,一如金池汤城。而唐代自李靖、李世勣之后,将领们多贪功冒进,遂致蹉跌,历史教训难道不应当汲取吗?悲剧为何又重现于今日?诗人做了严肃的思考,并因此而感慕李广,吟出这千古名篇来。

~~++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

字号:字少伯

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雄健清朗,意深韵长

诗人小传:

王昌龄(约690年~约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贱,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贬谪岭南等地。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诗人均有交往,诗作以七绝见长,能以极短的文字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尤以登第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最受推崇。后人誉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今存诗一百七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