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47首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此诗写诗人赴京述职考选,将近都城时登楼远眺的景色。先写近景,时届深秋,残云疏雨中落叶萧萧,苍凉而寥落,遍地红叶,添加了一抹哀丽。再写远眺,太华、中条二山横空连绵,云雾缭绕,绿树苍莽,黄河汹涌,涛声拍岸,向海奔腾而去,山长水阔,有声有色,描绘出苍茫雄浑的山河图。尾联述志,“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的心境为此诗诗旨,反映诗人以山野独善为初志,出仕任职时亦常怀归田之心。此诗格调豪丽,境界高远,为晚唐诗中的佳作。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作者: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诗句解释
晚风吹得树上的红叶萧萧,在潼关长亭畅饮美酒一瓢。
朵朵残云飞向高高太华山,疏雨点点在中条山上飞飘。
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城远去,奔腾的黄河远远汇入海潮。
大约帝都长安明日就可到,可是今夜里我还梦到渔樵。
通用解释
晚间的红叶萧萧响起,我在长亭之上端起一瓢酒来。只见残破的浮云仿佛返回华山,稀疏的雨滴经过了中条山。无边树木随着关隘一起远去,黄河滔滔,水声遥遥地冲向东海。明天就能到达长安了吧,但我却仍然梦见那渔人、樵夫的悠闲生涯。
诗句注释
赴阙:即上京,阙即宫阙。
潼关驿楼:潼关在今天陕西省的潼关县,是长安东面的重要关隘。驿楼即驿站之楼。
太华(huà):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内。
中条:即中条山,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因山形狭长,又位于太行山和太华山之间,故有此名。
迥:远。
帝乡:即京都,指长安。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清人陆次云: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可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唐诗善鸣集》卷上)
本诗为诗人赴京求仕途中有感而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潼关驿楼眺望所见山野疏朗萧索的秋日暮色,抒写了诗人虽来京求仕,但仍留恋乡居隐逸生活的心理,表现了诗人茫然的思绪和隐微的愁情。阙,宫阙,这里指都城长安。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驿楼,供朝廷官吏旅宿的驿站。
诗句赏析2
这是作者在赴京求仕途中有感而作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在潼关驿楼所见到的景物。残云飘向太华,疏雨洒向中条,绿树丛丛随着城关回转,河水不远千里汇入大海,描绘了一幅辽阔旷远的山河图。其中蕴含着作者茫然的思绪,隐含着愁情。结尾一联则直接倾吐自己的矛盾心情,明日就要到达京城,但自己仍然倾慕乡居生活。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作者对着潼关山色心绪茫然的原因。
《宣和书谱》评:“浑作诗似杜牧,俊逸不及而美丽过之。”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称其律诗“格律匀称,工夫极细”。
诗句赏析3
前人解此诗,认为是许浑任润州司马前,赴长安等待选官,途经潼关时所作。我们注意到首联写“长亭酒一瓢”,古时大道旁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作为旅客休歇之用,虽然和驿站的功能有所重合,但终究不是同一类设施,题既言“驿楼”,诗中又写“长亭”,未免有矛盾之嫌。况且,长亭向来给人以送别的意象,而诗人此番是自己入京,也似与送别无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需要了解到,此诗的题目还有一种说法,乃《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魏扶字相之,一度做到宰相。将两题结合起来,此诗的背景、来由也就清楚了,想必是许浑入京选官,走到潼关的时候,正赶上魏扶离京返乡,于是便在长亭设宴为其饯别,事后,诗人回到寄宿的驿站,一路归来,成句已然在胸,于是就题写在驿站墙壁上。
全诗的氛围豪阔大气,但豪阔中又寄托着淡淡的忧思,忧思后又隐含着矫然不群的傲气。首联点明时间、季节,是在秋季的夜晚,“红叶晚萧萧”,“萧萧”一词透露出少许悲凉之意,为何悲凉呢?因为“长亭酒一瓢”,才刚送别归来啊。颌、颈两联都写景,既云“驿楼”,想必这所驿站起码有两层建筑,登楼而望,视野非常开阔。诗人遥望着魏扶离去的方向,但见暮雨才收,所以说“残云”都涌向西面的华山去了,而“疏雨”刚从北面的中条山经过。周边密植树木,似乎与关隘凝成了一体,铺向暮色中的远方,而同时黄河奔涌的声音就在耳畔。此两联极浑厚,几有盛唐气象,重点就在于场景的阔大,北抵中条,西到华山,尽收诗人眼底,而黄河滔滔,其流东去,偏不言其流,却说水声也随之而去,直至根本望不见的海上。如此一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仅是潼关周边,甚至不仅仅是中条山和华山之间的畿内地区,而简直扩展到整个中原。诗人似有胸怀天下之志,都在对景物的描摹中全盘托出。
尾联很值得咀嚼,诗人眼见即将入京待选,要重踏宦途,但他在梦中却仍然只见“渔樵”,也就是说他的心思仍在山水之间、隐者之乡。这不是简单的自诩高洁,更非实际上去当官而表面上却标榜自己无意功名,对照诗题《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便可得知,此间寄予着对魏扶的深深的同情。魏扶的生平,史无确载,但既云“东归”,可见是因事而去官返乡了,因此诗人在送别归来后即作此诗,意思是对魏扶说:“当不当官也无关紧要,我虽然此去长安,或能得官,其实我的心是跟你在一起的,我的心仍在山水之间啊。”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
字号:字用晦,一作仲晦
籍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
作品风格:精密俊丽
诗人小传: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说字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即今天江苏省镇江市),晚唐著名诗人。他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许浑的诗作皆为近体,以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清人田雯《古欢堂集·杂著》中赞其“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同时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却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