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82首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由朝官出任外职,从此远离中枢,就如同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与恩宠。负才自高的诗人,心中意气难平,诗中自言无能,向往闲云野鹤的隐逸生活,皆是正话反说,以表达内心对于时世不明、才士失志的忿怨、无奈、苦闷与牢骚。临行远望昭陵,自伤不遇太宗之时,怀想大唐盛世。全诗婉转含蓄,跌宕峻拔。

《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
作者: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

诗句解释

清平盛世闲游是自己无能,闲看时爱孤云静时爱山僧。


我将手持旌麾去遥远湖州,乐游原上再望望太宗昭陵。



通用解释


在此政治清明的时节,我却有此闲情逸志,可见是无能啊。我闲来喜爱孤云,静时仰慕僧侣。想要带着符节去乐游江湖啊,却又在乐游原上远望着太宗皇帝的昭陵。

~~++

诗句注释


吴兴:唐朝郡名,即湖州,今天浙江省吴兴县。

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有味:指有闲情逸志。

一麾:麾的原意为旗帜,因官吏出镇时朝廷会赐予旌旗,故这里“一麾”是指出任刺史的符信。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有“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句。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清人张文荪: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王,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唐贤清雅集》卷三)

诗句赏析2


此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开长安到吴兴赴任时的抒怀之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慨叹自己过着闲静生活,看似有味实为无能,表明他并不愿意闲置终生,但身不由己,不得重用,只好无聊度日。从这愤激的反语中见出其深刻的苦闷。后两句写他赴任之前,独望昭陵,寓有深意。唐太宗作为唐王朝的开创者,知人善任,唯才而用,使唐王朝的文治武功,煊赫一时,出现了史称盛世的“贞观之治”,令人向往。诗人自感空怀报国壮志,因而遥望昭陵,追怀向往唐初盛世,这就进一步表现了自己有才无所施展的悲愤。全诗精炼、深刻、含蓄、沉郁,为杜牧诗的名篇。

诗句赏析3


此诗当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由尚书司勋员外郎出任湖州刺史,辞别长安之时而作。开篇似有自嘲意味,说如今政治清明,我却偏偏“有味”,可知是无能了。何谓“有味”?次句便给出解释——“闲爱孤云静爱僧”,这分明是隐者之意趣了。《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可见按照儒家的理念、理想,政治清明之际,士人正该出而为官,为国家效力,只有政治混浊之际,才会考虑退身归隐。杜牧这首诗前半段表面的意思是:邦有道,但我无能,故此求隐。然而很明显,他所处的中唐时代,外有藩镇割据、边患侵扰,内有宦官弄权、官僚党争,何来“清时”之谓?这分明是反话,是说邦无道,我虽有能,亦不得不求隐啊。

第三句诗便出颓然而去意,他想要带着刺史符节“江海去”。这里的“江海”,一说即指湖州,他就此离开朝廷中枢,到地方上去逍遥自在了。另一说,此“江海”即同于“江湖”,与朝廷相对,“江海去”即是打算辞官归隐了。然而第四句却又转折,似有不舍意,因而“乐游原上望昭陵”。昭陵为唐太宗的陵墓,太宗可谓有唐一代最著名之圣君,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垂范千古。固然,太宗的治政多承史家溢美之言,不可尽信,但比起杜牧所处的中唐,正不知要强了多少倍。因而杜牧于辞别长安之际,不望宫阙,不望街巷,却望太宗的陵墓,正说明他内心充满着强烈的愤懑和不舍——开篇“无能”本是反语,他自认是有济世安邦之能、之志的,很想为了国家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政治如此混浊,哪里又有他的用武之地呢?因而他怅望昭陵,大起生不逢时之感。全诗之眼,便在此结句,怅怨全出,使人扼腕。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

字号: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豪迈俊爽,拗峭清丽

诗人小传: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的进士,授职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再任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成就,诗、赋、古文都可称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的特殊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以相应唐朝前中期的李白、杜甫。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重辞采的时代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就此产生了相当多的佳作。后世称其为“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