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95首李白的《送友人》,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 送友人 》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诗句解释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清澈的流水环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与我一朝分别,像孤零的蓬草万里飘零。


浮云飘忽如同你的心意,落日迟迟犹如我的别情。


挥手告别你便从此离去,临别的马儿也萧萧长鸣。



通用解释

青翠的山峦横于北郭之外,洁净的江水围绕着东城,我们就此在这里分别啊,从此你如同孤蓬一般,开始了千里的远行。天上浮云如同游子的心意,红日坠落如同友人的深情。挥挥手就此离开吧,只听得离群的马儿萧萧嘶鸣。

~~++

诗句注释

郭:外城。
一为别:一是加强语气的助词,为别即告别、作别。
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班马:班是分别、分开意,班马指离群之马。

~~++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唐诗别裁集》卷十)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诗句赏析2

本诗是李白送别友人的名作。诗首联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的极为工丽的对偶句点出告别环境。在青山绿水间,友人并肩缓辔,情意绵绵。二联接着写一旦分别,离人就如孤零零的蓬草万里飘零,这一比喻深深写出了好友离别之凄苦,不能不使人更珍惜昔日友好相处的时光。三联以浮云、落日把惜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扣人心弦。结尾一联,再以班马长鸣烘托离别的气氛,使全诗情意更切,感人至深。全诗通过环境景物的烘托,充分表达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虽然感伤离别,但又豪迈奔放,情调昂扬。

诗句赏析3

这首诗是李白送别友人而作。友人为谁,去往何方,在何处送别,题目中都没有透露,也没能留下相关资料,但背景的告缺,丝毫也不能影响此诗的文学价值。
开篇似写送别之地,然而两人究竟从城市的北门还是东门而出呢?倘能见到北郭的青山,自不能同时见到东城的白水。但诗意本在似有似无之间,不可强解,而且最重要的,这一对仗工整的首联,其实想统而言之青山绿水围绕着城郭,可见景物甚佳,但如此美景却不能同赏,下面便写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诗人将友人比拟作飘飞的孤蓬,无所依靠,也不知道最终落于何方,诗句中透露出浓厚的关切之情。
此诗首联便对仗,而且对仗甚工,所以颔联似对而似不对,半作散语,以免全诗胶着滞殆。接着颈联又出工对,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孟浩然《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有“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句,李白此联即从中化出。但孟诗明确写出“蹉跎”、“眷恋”字样,李诗却偏不肯明言,而要指物以喻。游子之意如同浮云,那浮云又代表了什么呢?想来意与孤蓬相同,都无所依托,随风而行,不知所踪,正合孟诗中“蹉跎”二字。故人之情如同落日,那落日又代表了什么呢?朝阳之升,似乎瞬间即跃上半空,而夕阳之落,却迟迟缓缓,似有无限遗憾,不肯遽然离开世界,沉入地下,正合孟诗中“眷恋”二字。这是既写了分别时的景物,又含蓄深沉,似有万般依恋,故而不忍明言,要指物以示友人。
虽然恋恋不舍,分别却终于在即,尾联即言二人“挥手”而别。别时内心悲哀,却又不肯直言,却言“萧萧班马鸣”,友人离去之际,他的坐骑突然嘶鸣,似乎同样万般难舍难分。借马之鸣托出人之哀,真是情真意切,却又曲折委婉。大抵激昂时能作豪语,豪语不可失于隐,哀愁时则放悲声,悲声却以委婉为上,直白为下,李白真深得其中三味矣。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