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55首张旭的《桃花溪》,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
《 桃花谿 》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谿何处边。
诗句解释
隔着云烟隐隐看到高桥,走到石矶西边询问渔夫。
桃花整天随着溪水漂流,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通用解释
隐隐约约的,隔着野外烟霭可以见到那飞纵的桥梁,我在石堆的西面询问打渔的船只:“这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漂去,请问传说中的桃源洞啊,究竟在清澈溪流的哪一边呢?”
诗句注释
桃花溪:根据《一统志》所记,桃花溪“在湖南常德府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江”。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尽日:整天,整日。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清人蘅塘退士: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作的。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美不胜收。相传这里就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记“世外桃源”的遗址。这首诗巧用这一典故,写桃花溪一带的秀丽景色,再由写桃花溪引出对“桃源”的畅想,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和隐逸生活的向往。本诗构思曲折,意境犹如画卷,景与情相互交融,意味深远。蘅塘退士对本诗的批注为:“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此话并不为过。
本诗从远处入笔,描写山谷幽深,云雾缭绕,恍若仙境。首句写远景;横跨山溪上的长桥在云烟中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诗人心荡神驰,如入仙境。在这里,桥的静和烟的动相得益彰:野烟将桥的静化为动,使桥看上去缥缈虚无;桥将野烟的动转为静,让烟宛如垂挂的轻纱帷幔。隔着这“帷幔”看桥,别有一番朦胧之美。诗人刻意渲染的这种含蓄迷茫的神秘气氛,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联系开来。
随后,诗人的写作视角移到近处,描写桃花溪水,渔船轻摇,询问渔人,寻觅桃源。第二、三句写近景。近处,如岛如屿的岩石突出水面,溪水上飘零着朵朵桃花。碧波之上,小舟轻泛,空灵现于朦胧之中。诗人站在古老的石矶之旁,看着溪上漂流不尽的桃花瓣及渔船遐想,自然地想到那“林尽水源”,恍恍惚惚之间,仿佛将眼前的渔人当成当年曾走进桃花源里的武陵渔人。因此,那“问”字就顺口说出。这一“问”字,使诗人自己也进入了画面中,令读者在这一山水画里,不仅见到了山水的秀美风光,还见到了人物的情态。“问渔船”三个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一心向往的情态。诗人问得很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仿佛真的以为这随水漂流的桃花瓣是从桃花源中流过来的,因此由桃花联想到进入桃源的洞。这洞到底在桃花溪的哪个地方呢?这句询问渔人的话,深刻表现出诗人向往桃源的迫切心情。但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诗人自然明白渔人无法作答,他的故意发问流露出诗人感觉理想境界缥缈难求的惆怅之情。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尾句的问题却又引人无限遐思。诗人的笔墨精巧轻快,从远及近,从实到虚,接连变化角度来展示景物。同时,诗人又不进行繁复、细腻的描绘,只是轻描淡写,勾勒轮廓,融情于景,让诗成为一幅写意画作,悠远蕴藉,耐人玩味。
诗句赏析2
此诗写出了对东晋诗人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的向往,表现了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隐逸生活的追求。本诗起笔即引人入胜:远望山谷,隔着云烟看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第二句写近景,溪边岩石突起,溪水中又有渔船,用一个“问”字承上启下,作者也自入画图之中,逼真地表现出人物之情态。第三句是实写眼前的清幽景色,溪水中的桃花尽日随波流淌,很自然地引出了结尾的问句。诗中写景,由远而近,由虚及实,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情物;情寓景中,耐人寻味。
诗句赏析3
此诗述追慕隐者之意。诗人借用陶潜《桃花源记》的文意——《桃花源记》是一个传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记载了武陵渔人某日缘溪而行,经过一片桃花林,林尽则见一山,山而有洞,入洞便来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仙境。后人称仙境为“桃源”,其本便在于此。陶潜身处南北割裂的东晋之世,隐居山林,盼望能有逃避战乱,放心耕织的处所,故作此文,后人深有所感,乃附会出桃源县、桃花山,乃至桃花洞(秦人洞)等地名来。
诗人因访桃花洞,便循溪而行,先见“野烟”、“飞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于是便向渔人询问,桃花洞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溪水的哪一边呢?次末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既是眼见之景,也是他向往避世隐居之处的心理写照。此诗空灵洞明,情感迫切,而又清新喜人,或谓是怀疑桃花洞和桃源仙境并不存在之意,恐怕是想得岔了。
作者简介
张旭(675—750)
字号:字伯高,—字季明
籍贯:吴郡(江苏苏州)
作品风格:构思巧妙,意蕴深远
诗人小传: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著名书法家。他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为初唐书法家虞世南的外孙女,同为书法大家的陆柬之的侄女,家学渊源,故张旭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被杜甫归于“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