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29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鹳雀楼是唐代登临胜地,原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西南城上,后被水淹没。“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沈括《梦溪笔谈》)中条是中条山,大河是黄河。诗的前两句写太阳从远山后面落下去,黄河经过楼前一直流入东海,既写了可见实景,又想象到远景情况,将一幅美丽山河宏图缩绘到读者眼前了。后两句更深一层,写要再想扩展眼界,还必须更上一层楼才可以看到无穷美景,画面就更为广阔了。对大自然宏观描写,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们常用这两句诗鼓舞人的雄心壮志,向更高的理想攀登是很自然的。

《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诗句解释

白日依着西山落下,黄河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远眺千里之外,还要再上一层高楼。



通用解释


白日沿着山势逐渐隐没,黄河一直流向遥远的海洋。想要放眼远眺,穷尽千里啊,那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阁。

~~++

诗句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今天山西省永济县内,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诗句赏析1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诗句朴实简练,言浅意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鹳雀楼,唐代河中府西南城上的一座楼,因楼上常栖鹳雀,故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

诗句赏析2


这首诗是唐人绝句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全诗豪放雄壮,意境深远。诗的前二句大笔挥洒,画出了一幅山衔落日,黄河奔流的壮丽图画,给人以无比壮美的感受。但作者不满足于此,后二句则要把人带上更高的境界,去穷尽天下美景,就要再向上攀登。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永远给人以鼓舞,而且语出自然,被千古传诵。

宋人沈括: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梦溪笔谈》卷十五)

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称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为异才”。沈德潜选录这首诗入《唐诗别裁》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

诗句赏析3


此诗极简洁又极雄壮,后半段富有哲理,从而流传千古。

前两句写景,似皆远眺所见,黄昏之时,白日落山,似与远方的中条山麓凝为一体,故显“依”字佳妙,然后是楼下黄河,汹涌不绝,东流入海。后两句抒情,并含理趣,要想把眼光放远,就只能登上更高的境界。当然,登楼可见白日,可见山峦,可见黄河,但终究是无法见到“入海”的,不要说鹳雀楼仅仅三层而已,就算是今天的摩天大厦,也无法从山西望到山东、河北的黄河入海口,这一方面是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诗人所言的“更上一层楼”,并不是指身之所在真实的鹳雀楼,而是指目之所极的高天。

古人的眼界,自然无法与今人相比,所以登泰山即觉小鲁,登三层的鹳雀楼便觉可眺望无穷,但古人、今人的想象力、艺术感觉,以及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却是可以共通的。所以此诗前半段,即便今人读来,仍觉雄壮,气势奇绝,后半段所蕴含的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所见更远,所得更多的理趣,也因此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字号:字季凌

籍贯:并州(山西太原)

作品风格: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诗人小传: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其高祖迁至今山西省新绛县,他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曾担任过冀州衡水主簿,后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据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诗人相唱和,五言尤长,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