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67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此叙事长诗,诗序中虽说为“感斯人言”而作,但其实是诗人借题发挥,通过对琵琶女的身世描写,以“同是天涯沦落人”为中心,极写琵琶曲的奇音妙韵,借以抒发其忠而见谤、贬谪江州的失望与愤懑。此诗以对琵琶曲的精妙描写而著名,诗人将聆听音乐之感与身世之感巧妙结合,把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及现实感受和自身的命运及不平高度融合,互为烘托,相得益彰。情节曲折,层次分明,描写细致,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琵琶行 》
作者: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箆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句解释
秋夜在浔阳江头送别好友,枫叶荻花在风中瑟瑟作响。
主人下马走进客人的船舱,举杯要饮酒却无音乐助兴。
醉不成欢将要悲伤的分别,分别时江水茫茫映着明月。
忽然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音探问是谁弹琵琶,琵琶声停下来想说又迟疑。
移近船只邀请那人来相见,添上酒拨亮船灯重开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慢慢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面。
转动轴子拨弄丝弦两三声,未弹奏曲调先充满了感情。
弦弦低沉忧郁一声声哀怨,好像在诉说她平生不得志。
低头不语信手不停地弹奏,弹奏出心中无恨的伤心事。
轻拢慢捻用指尖下拨回弹,首先弹霓裳曲然后弹六幺。
大弦急嘈嘈如同暴风骤雨,小弦声细碎好像情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交织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玉盘。
清脆婉转像花下黄莺啼鸣,幽咽冷涩如冰底下的流泉;
乐音冷涩好像丝弦被凝结,凝结不通声音也渐渐停歇;
平静中却流露出幽愁隐恨,这时虽然无声却胜过有声;
忽然又银瓶爆破水浆迸溅,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一曲弹完拨子从弦心划过,四弦同时响起像撕裂绢绸。
东船西舫静悄悄无人言语,只见江中心一轮秋月皎洁。
沉吟地放下拨子插入弦中,整理好衣裳现出严谨神态。
她自称本来是京城的女子,家就住在城边虾蟆陵下。
十三岁便学会了弹奏琵琶,名字被排列在教坊第一部。
一曲弹罢曾赢得乐师叹服,妆梳起来往往让秋娘嫉妒。
五陵富豪子弟争着送财物,弹一曲得到的红绡不知数。
打拍击节敲碎了钿头银篦,饮酒作乐不惜把罗裙溅污。
今年欢笑明年依然是欢笑,秋月春风一年年轻易虚度。
弟弟出外从军阿姨又去世,时光流逝使我的容颜衰老。
门前冷落车马越来越稀少,年龄大了出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只看重利益轻视别离,上个月到浮梁作买茶生意。
只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明月绕着空船江水又清寒。
深夜忽然梦见少年时旧事,梦里涕泪纵横流满了粉脸。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长叹息,又听她这番话更感慨悲戚。
我和她同是沦落天涯之人,既相逢又何必要曾经相识!
我从去年离开了京城长安,贬官后一直卧病在浔阳城。
浔阳这地方荒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来听不到丝竹声。
住在湓江边地势低洼潮湿,黄芦和苦竹围绕住宅丛生。
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什么?
只有杜鹃悲啼和猿猴哀鸣。
春江花开的早上或秋月夜,往往是把酒解闷自饮自斟。
难道这里没有山歌与村笛?
声音嘶哑嘈杂实在是难听。
今夜里听到你弹的琵琶声,像听到仙乐耳目为之新明。
请不要告辞坐下再弹一曲,我为你依曲调写篇琵琶行。
听了我这些话她站立很久,回到原座紧弦弹拨得更急。
凄凄切切不像方才的声音,满座人再听都是掩面哭泣。
要问在座谁眼泪流得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早已浸湿。
通用解释
那一夜我在浔阳江边送客归去,四外的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悲鸣、瑟缩。身为主人的我翻身下了坐骑,客人业已登船将行,我上船去饯别,我们举起酒杯来想要喝啊,却没有乐器伴奏。因此这场饯别宴气氛沉闷,分手时心境凄凉,只见那茫茫的江水中飘浮着月亮的倒影。忽然,我们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的演奏声,侧耳倾听,我忘记了离开,客人也忘记了启程。
寻找声音的来源,悄悄地询问是谁在弹奏,琵琶声停歇了,弹奏者想要说话却又迟疑起来。于是我们把船只靠拢过去,邀请对方相见,并且添上酒、移回灯来,准备重新开筵。千呼万唤之下,弹奏者方才出来,犹自抱着琵琶,遮挡住她的半张面孔。
她转轴校音,又试弹了两三声,还未成曲调,但那乐声中已经透露出内心的思想。丝弦上一声声的掩抑,一声声的情思,似乎在倾诉平生的坎坷和哀怨。她垂着眉毛,继续信手而弹,说尽了心中无限往事。轻轻地拢弦,慢慢地捻弦,先抹弦然后又挑弦,一开始弹奏的是《霓裳羽衣曲》,后来又弹奏《六幺》。粗弦的声音如同急雨般沉重而绵长,细弦的声音又如同切切私语。沉重绵长和细促急切错杂着弹奏,仿佛大小珍珠在玉盘中翻滚。忽而又似黄莺在叶底鸣叫,婉转流利,忽而又似泉水在冰下流淌,呜咽艰涩。冰下的泉水冷涩之时,丝弦也好像冻结一般,冻结不通,乐声就暂时地停歇。这时候别有幽愁暗恨生出,虽然无声,却胜似有声。然后突然间如同银瓶才破,瓶中酒水喷涌而出,又似铁骑杀来,刀枪碰撞着发出鸣响。乐曲弹罢,她收起拨子,在琵琶当心划过,当心四弦响起一声,仿佛绢帛被撕裂似的。
东西两侧的舟船全都悄然无言,只能看到江心的秋月澄白皎洁。弹奏者沉吟着把拨子放下,插在丝弦之中,然后整理衣服,严肃表情,站起身来。她自称本是京城的乐伎,就住在虾蟆陵下,十三岁就学会了弹奏琵琶,名列教坊的第一部。乐曲奏罢仿如天籁,老师傅们都佩服无地,梳妆以后容颜娇丽,歌妓们也全都忌妒。京城的公子们竞相赠她财物,弹奏一曲,便能得到无数匹红绡。镶嵌着金花和珠宝的银篦因为听歌打拍子而碎裂,大红如血的罗裙因为陪宴溅酒而被污染。今年的欢笑啊又延续到明年,年复一年,秋月和春风都随便地虚度了。
时光荏苒,兄弟从军离去,阿姨年迈而终,白昼和黑夜瞬息即过,她终于也容颜老去了。于是门前冷落,来往的人越来越少,年龄太大以后,她只好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的是利益,并不在乎分别,前月就跑到浮梁去收购茶叶了。丈夫离去以后,她只好在江口守着空船,陪伴她的只有围绕着舟船的凄寒的明月和江水。夜深之际,她忽然梦见了年轻时候的往事,不仅从梦中哭醒,泪水冲刷着妆粉,脸上道道啼痕。
我听到琵琶声的时候便即叹息,再听她的所言所语,叹息声也便加重。我们都是沦落天涯的苦命人啊,既然相逢,又何必曾经相识呢?我从去年辞别都城,被贬谪到浔阳城来居住,来后却又卧病不起。浔阳地方偏远狭窄,没有音乐,我一整年都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处靠近湓江,地势低洼潮湿,绕着宅院生长的只有黄芦和苦竹。住在这里,白天黑夜能听得到些什么呢?只有杜鹃啼血和猿猴哀叫吧。在江畔观赏春天繁花烂漫的白昼,或者秋季明月当空的夜晚,却往往只能取酒来一人独饮。并不是没有山歌和牧笛啊,但都嘈杂繁乱得难以倾听。今晚听到了你的琵琶声,我如同听到仙乐一般,耳朵暂时感觉清爽。你不要推辞,继续坐下再弹一曲吧,让我为你作一首《琵琶行》诗。
听到我这些话后,她站立良久,终于转身坐下,把弦拧得更紧,曲调更加急促,乐声凄凉,又和此前的音色不同,满座之人再度听闻,全都暗中垂泪。那么座中谁的眼泪流得最多呢?却是我这个江州司马,泪水把青色官袍都打湿了啊!
诗句注释
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
左迁:即贬官、降职,古代曾以右为尊而以左为卑,故降职称“左迁”。
九江郡:隋代郡名,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浔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又改称江州。
湓(pén)浦口:湓水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省瑞昌县西清湓山,东流至九江市,注入长江处的渡口即称湓口或湓浦口。
铮(zhēng)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撞击声。
倡(chāng)女:《字林》云:“倡,优乐也。”故倡女就是歌女、乐伎。
善才:唐人对琵琶师或曲师的称呼,有“能手”之意。
贾(gǔ)人:商人。
悯(mǐn)然:悲伤愁苦状,别本作“悯默”。
漂沦:漂泊沦落。
出官:指从京官被贬为地方官。
命:定名。
瑟瑟:风吹草木的声音,别本作“索索”。
回灯:将灯烛移回。
转轴拨弦:转轴是指转动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拨弦是指试弹。
掩抑:掩蔽,遏抑。
拢:弹奏琵琶的指法之一,用左手手指按弦向内(琵琶中部)推动。
捻:弹奏琵琶的指法之一,指揉弦。
抹:弹奏琵琶的指法之一,即向左拨弦,也称为“弹”。
挑:弹奏琵琶的指法之一,指反手回拨。
六幺:唐代大曲名,又名《乐世》、《绿腰》、《录要》。
嘈嘈:指声音沉重而绵长。
间关:鸟鸣声。
冰下难:别本作“水下滩”。
冰泉:别本作“水泉”。
凝绝:此句与下句之凝绝,别本都作“疑绝”。
拨:拨子,弹奏弦乐时所用的工具。
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虾蟆陵:本名“下马陵”,在长安城东南方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区。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伏:通服,指佩服。
秋娘:唐代歌妓常用名,遂用以指代歌妓。
五陵年少:指长安城中的富贵子弟。
缠头:指歌舞伎表演完毕后,观众赠给的锦帛之类财物。
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银质篦形发饰,别本作“钿头云篦”。
击节:打拍子。
颜色故:容颜衰老。
浮梁:古县名,唐代属饶州,在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市内,盛产茶叶。
唧唧:叹息声。
地僻:别本作“小处”。
呕(ōu)哑嘲哳(zhé):形容声音繁乱、噪杂。
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服青,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诗句赏析1
后人点评:
明人郝敬: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连昌宫词》正是伯仲。(《批选唐诗》卷一)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秋。诗人送人之际,在船上结识了一位弹琵琶的女子,听了几曲琵琶弹奏,产生共鸣,所以写下本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心中惆怅之情无处倾诉,于是借诗中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遭贬之后的伤感情怀,同时对朝廷政治的黑暗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全诗篇幅较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开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第一大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第二大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不幸遭遇;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尾是最后一部分,诗人由琵琶女想到自己,引发共鸣,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全诗第一大部分共十四句,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琵琶女是在诗人夜晚送客的背景下出现的。琵琶女出场之前,在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劲吹的夜景之下,主客在江边话别。这一部分既有景色描写,又有气氛的渲染。空旷的景色烘托出惨淡的氛围,为离别的忧伤、惆怅更添一分寂寞,让人倍感凄凉。
后八句,诗人对琵琶女的出场进行了正面的描写:就在宾主双方醉不成欢之际,忽然听到了水面上传来的琵琶声。诗歌在这里由诗人与客人话别转向了琵琶声和琵琶女,两个场景之间的转换十分自然。听到传来的问话,琵琶女自然就“琵琶声停”,但“欲语迟”说明琵琶女好像有什么苦衷藏在心中。最后,琵琶女还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里,诗人用巧妙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把女子羞答答的形态写了出来,同时也显示出,这位女子历经磨难、饱经风霜。
第二大部分共包括四十八句,先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再叙述她的不幸遭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说尚未演奏曲目只是在调弦试音,琵琶女精湛的技艺便已体现出来。“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是描写她弹奏《霓裳》、《六玄》的过程,既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又表现出了乐曲曲调的悲伤。“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仿佛在通过乐曲倾诉衷肠。这两句给人以怅惘、悲凉之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以下的十四句,是对琵琶乐曲的描写。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视觉化。乐曲的节奏变化在语言的音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琵琶曲调先快后慢,逐渐细弱直至无声,而后又如急风暴雨突然而起,在最后一划中戛然而止。听者的情绪跟随着起伏跌宕的琵琶声,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对琵琶女神态的描写,借此过渡到“自言”。面对询问,她欲说还休,内心的矛盾在“沉吟”中体现出来。“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接下来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说明她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决定一吐为快。
“自言”以下二十二句,是对琵琶女半生遭遇的叙述。诗人以抒情的笔调写来,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这部分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琵琶演奏互相补充,塑造出一个完整的琵琶女形象。
最后一部分共二十六句。在这里,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遭遇,发出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病相怜之情。“我从去年辞帝京”到“呕哑嘲哳难为听”这十二句是诗人述说自己被贬之后的遭遇。“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最后十句,诗人对琵琶女的弹奏表达了衷心的称赞和感谢,并提出再弹一曲的请求,自己则愿意为她作一首诗,名为《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有感于诗人的话,女子再次弹起了琵琶,声音较之前更加愁苦动人。听者都被这乐曲打动,以至于眼泪湿透了青衫。
《琵琶行》以严谨的结构、流畅自然的行文,成为唐代长篇叙事诗中最突出的名篇之一。
诗句赏析2
这首叙事长诗,是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时所作。诗人通过对一个弹琵琶女子的精妙的技艺和不幸遭遇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无辜遭贬的悲愤心情。
诗的结构十分谨严,先写演奏者的技艺,后写演奏者的身世,同时联想到自己,最后连在座的人都融合在同一悲凉的情景中,使读者的感情也随之变化,逐步加深,从而受到感染。全诗虽长,但作者擅于运用细节和景物描写,使浓厚的抒情气氛贯穿于全篇的叙事之中。因此作者写来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韵律和谐流动,笔调凄婉悲凉,如泣如诉,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唐代的长篇叙事诗中,为最突出的名篇之一。
诗句赏析3
私以为论起唐诗中描写音乐最超卓之作,当首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这首《琵琶行》,李颀《琴歌》、《听董大弹胡笳》等则要略逊一筹。但李贺诗和白诗也不尽相同,不同之一,是李诗只言音乐,白诗之主题重点却恰恰不在音乐上,音乐只是贯穿全诗的线索而已。不同之二,李诗以文摹乐,极尽浪漫想象,胜在气势之无以伦比,但失之于虚,白诗正好相反,气势或有不足,却极其写实,笔笔都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籍贯:下邽(今陕西渭南)
作品风格: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诗人小传: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河南,后迁居下邽(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东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盩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他直言极谏,要求严缉凶手,结果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又移忠州刺史。回朝后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杜甫以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为“元白”。他创作了很多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甚深。而且他的诗篇吸收民歌营养,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故而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作品和声名还远播西域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影响甚至超过李白、杜甫。白居易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被并称为“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