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66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此诗具有七言歌行体辞采旖旎、音节流荡的特点,篇制宏大,内容的时间跨度为二十年,而地域则由长安到蜀中,由人间到仙境。诗歌的前半部详细地刻画了明皇重色,杨妃专宠,不恤国事,纵欲行乐,终于乐极生悲,安史乱起,马嵬兵变,生死相隔,批判玄宗重色误国,表达了创作的主观目的。但随着下半部的展开,死别入蜀,明皇归京,辗转夜思,太真惊梦,殿中寄语,诗人逐步淡出批判的主旨,转而以浪漫的手法,加入民间传说,表现李、杨二人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深长痛苦,歌颂两人坚贞的爱情。结构绵密,首尾完整,情节曲折多变,富于传奇性,语言流畅清丽,抒情性强。
《 长恨歌 》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埽。
棃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裴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莫泪阑干,棃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句解释
汉朝皇帝恋女色思盼美人,登基多年来仍旧寻访不得。
杨家有个美女刚长大成人,养在深闺里还没有人赏识。
天生丽质怎么能长久埋没,终于有一天被选到君王边。
回头一笑生出那千娇百媚,六宫嫔妃都显得没有颜色。
初春赐予她到华清池洗浴,润滑的泉水洗她细腻肌肤。
侍女扶起来显得娇弱无力,这是刚刚得到君王宠爱时。
鬓如云面似花头戴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欢度春宵。
春夜太短太阳已高高升起,从此以后君王就不上早朝。
承欢陪宴她没有一点空闲,春日一同春游夜夜伴君王。
后宫中的美女足有三千人,三千人的宠爱集于她一身。
金屋里细梳妆撒娇夜陪君,玉楼上酒宴后醉意荡春心。
姐妹弟兄个个都高官厚禄,杨家的光彩真是叫人羡慕。
于是天下的父母改变主意,不重生男儿只重视生女儿。
骊山华清宫高耸直入青云,仙乐声随风飘荡处处可闻。
轻歌曼舞应和着管弦节奏,君王整天迷恋看也看不够。
渔阳叛乱战鼓惊天动地来,惊破了后宫的《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顿时滚滚起风烟,千乘万骑护着君王西南逃。
君王车驾正行进忽然停止,这时出城向西大约百余里。
六军不肯前进君王无奈何,缠绵绵把杨贵妃马前赐死。
花钿丢弃地上没有人收拾,还有那些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悲哭想救救不得,回头看血水和泪水一起流。
漫天的黄沙风儿凄凉萧索,顺着云中栈道盘曲登剑阁。
峨嵋山下很少有几个行人,旌旗没有光彩日色也淡薄。
蜀江水澄碧蜀山林木青青,君王日日夜夜都是相思情。
通用解释
汉朝天子最重美色,思念那倾国的佳人,登基以后很多年都无法求到。杨家有个女孩儿才刚成年,养育在深闺之中,名声还未传开。但是她那天生的美丽终究不会沉埋,终于有一天被挑选到君王身边。她回眸一笑,便生出千般娇媚啊,后宫所有嫔妃与之相比都黯淡失色。春寒料峭,君王赐她在华清池沐浴,那温泉之水如此润滑,正好洗涤她凝脂一般的肌肤。当侍女扶她起身的时候,她娇弱无力,这还是才刚受到君王宠爱时候的情景。她乌发如云、容颜似花,头上插着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内度过春日良宵。可惜春日良宵实在太短暂了啊,只好等红日高升才起床,于是君王从此就不再上早朝了。杨妃承受君王的欢爱,陪宴侍席,几乎没有闲暇,她春天跟随君王去春游,每晚都陪伴的君王身边。后宫虽有三千佳丽啊,但君王对三千佳丽的宠爱却全都集于她一身。
诗句注释
汉皇:指汉武帝刘彻。此诗述唐玄宗、杨贵妃(即杨玉环)事,事涉宫廷秘辛,又多讽刺,故而不宜直言,借古咏今,借汉咏唐。
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西汉贾谊《过秦论》即有“振长策而御宇内”句。
六宫:周制,天子有六官,王后有六宫,后世乃借指后妃所居处为六宫。
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天陕西省临潼县南的骊山脚下。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始建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扩建后改名华清宫。
步摇:古代女子所戴的一种头饰,用金银丝盘成花状,上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行走时摇曳生姿,因而得名。
金屋: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汉武故事》记载:“后长主(馆陶公主)还宫,胶东王(即后来的武帝刘彻)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景帝),遂成婚焉。”
姊妹弟兄皆列土:列土即裂土,指分封官职和领地。此句指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后,其家人也都沾光受宠,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堂兄杨铣官鸿胪卿,杨锜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官至宰相。
骊宫:即华清宫,因在骊山脚下,故称。
渔阳鞞(pí)鼓:指安史之乱。鞞鼓即鼙鼓,是古代骑兵所用的小鼓,借指战争,渔阳在今天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蓟县一带,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掀起安史之乱的序幕。
霓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辞后改用此名。
九重城阙:古代宫门有九重,此处借指唐都长安。
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亡,行至马嵬驿(在今天陕西省兴平县一带)时,随驾禁军发难,请诛杨氏兄妹,遂杀杨国忠,赐死杨玉环。后玄宗遁入蜀中,757年十二月才始返回长安。
六军:据说周制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此处指代禁卫军。
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起初用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后借指美女,南朝高爽《咏镜》即有“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句,这里是指杨贵妃。
翠翘金雀玉搔头:均指妇人头饰,翠翘是象翠鸟长尾一样的头饰,金雀指雀形金钗,玉搔头即玉簪。
萦纡:萦回盘绕。
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这里指玄宗返回长安。
太液:即太液池,汉宫中池塘名。
未央:即未央宫,西汉宫殿名。
西宫南内: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其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别本作“西宫南苑”。
椒房阿监:指宫中女官。汉代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椒房,阿监是侍从女官之称。
青娥:青春美貌。
耿耿:微明的样子。
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片。
翡翠衾:绣有翡翠鸟的锦被。
临邛道士鸿都客:意指有位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即今天四川省邛崃县,鸿都是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名,借指长安。
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称为“碧落”,后泛指天上。初唐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有“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句。
字太真: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妃,后被唐玄宗看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氏祈福,并赐道号“太真”,天宝四载(745年),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参差:仿佛,差不多。
扃(jiōng):门环。
转教小玉报双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自注说:“吴王夫差女小玉。”双成姓董,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小玉、双成都是指的侍女,指宫殿深邃,侍女层层通报。
九华:九指数多,华通“花”,这里是繁花重重之意。
裴回:即徘徊。
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处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钿合:合通“盒”,指镶嵌金玉的首饰盒。
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建于天宝元年。
比翼鸟:传说中的异鸟,《山海经·海外南经》载:“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山海经·西山经》又载:“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两鸟各只一翼,须比翼才能飞行,故用来比喻夫妻和谐。
连理枝: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比喻夫妻恩爱。
诗句赏析1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是元和元年(806年),他出任盩厔县县尉时所作。全诗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主要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成功地塑造出两个优美的人物形象,让《长恨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根据白居易友人陈鸿的介绍,这首诗起源于一次出游。元和元年十月,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期间,有人无意中提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并引发大家的感慨。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以传后世。本诗由此而来。诗题《长恨歌》源于诗歌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这段爱情带来的荒政误国以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感情的坚定不移;“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开篇就借“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交代了唐朝祸乱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首句提纲挈领,统摄全篇,后面之事皆由此而来。之后诗歌逐步展开,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后,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揽入怀中。接着,诗人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刻画,写出她过人的妩媚和在后宫中的得宠。“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不可一世。而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则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人对此进行了反复地渲染,从而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整个爱情悲剧的基础,是“长恨”的内因所在。
杨贵妃的死是整出爱情悲剧中的关键情节。第二部分先讲兵变,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军不发”,要求处决杨贵妃,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这里,诗人用六句话对二人的生离死别进行了描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唐玄宗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其后,诗人并未直接描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抒发唐玄宗在蜀中的孤独伤心。唐玄宗在回京路上追忆往昔,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现实引发他的种种感受,这些都被诗人写入诗中。这些诗句语言委婉含蓄,语调酸恻动人,读来荡气回肠。
在写寻找杨贵妃的这一部分中,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上天入地之后,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境中出现,并托物寄词,重申当初与唐玄宗的爱情誓言。这是对玄宗苦苦思念的回应,“长恨”的主题进一步深化。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这出爱情悲剧之悲在这两句中得到了至深的体现。
这首长篇叙事诗,围绕“长恨”这个主题,展开叙事和抒情,中间又穿插着景物描写。多种表达方式融会在一起,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在诗人的笔下,曲折婉转而又荡气回肠,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长恨歌》无愧为千古绝唱。
诗句赏析2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一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婉转动人的故事。全篇中心是歌“长恨”,诗人从“重色”说起,极力铺写渲染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的欢乐。正因唐玄宗的荒淫导致政治上的混乱,也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欲救不得又不忍割爱,才使死别后有无穷无尽的恨,以至于寄希望于梦中相会。因此故事显得凄婉动人。
《长恨歌》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因此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极高的成就,使它吸引着千百年来的读者。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顿挫,哀艳之中,具有讽刺。“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也。欲不可纵,乐不可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罄,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属陕西)县尉。一日,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之事。王质夫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诗句赏析3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长篇叙事诗的传统,可以上溯到《诗经》中的“颂”,以及楚辞中的部分篇章,再以后,民间产生过《孔雀东南飞》、《木兰词》等乐府诗,同类型的文人诗则基本上阙如,白居易此作可以说是首开先河,为诗歌又开辟出一重全新的天地来。
这首诗的主题是李杨爱情,或谓以讽喻为主,恐怕不确。诗中确实隐含着相当多的讽喻内容,比如开篇就说“汉皇重色”,后来又说“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等,但讽喻之句不仅比之全篇所占数量绝少,而且多在前半部分,自马嵬驿杨妃殒命后便不再出现,字里行间所寄托的唯有满腔同情而已。作为一首长篇诗作来说,其用意自然不可能单一、纯粹,偶有别想别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以这不足十句色彩较为鲜明的讽喻就推导出讽喻为其主题,恐怕不妥。况且若要讽刺李杨之荒淫,可供攻击的弹药正多,比方说杨贵妃本为唐玄宗亲子寿王李瑁之妃,“聚麀”二字一出,种种感人的柔情蜜意便尽化烟云,但白居易却故为尊者诲,并不点明这一点,由此可见,讽喻并非其诗作主题。
唐朝之前最强盛的中原王朝是两汉,同样力压北虏、经略西域,所以唐人写本朝事,往往喻之或托之于汉,岑参的边塞诗便见此特色,这首《长恨歌》也不例外。诗以汉武帝和李夫人之事来喻李杨爱情,开篇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是指李延年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诗歌的前半部分大抵为对史事之再创作,后半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则纯出乎想象,但这想象也并非无因。《汉书·外戚列传》载:“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史记》记为少翁招王夫人之魂)。诗人能以一段故旧的方士骗局而引发出如此丰富、浪漫的联想,实足令人叹赏。
长诗的第一部分描述杨贵妃得唐玄宗宠爱,“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句,对后世影响甚深。这一部分的中心思想就落在“从此君王不早朝”上,既状其情爱之浓,又逐步引出后面安史之乱事。“缓歌慢舞凝丝竹”句为之过度,歌便云缓,舞便云慢,丝竹之声状乎凝滞,则在李杨二人甚至是旁观者看来,这般恩爱缱绻似乎永无止境一般。然而诗人的笔锋迅即一转,舒缓过后便是激烈,“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句即托出惊天动地之大变。随后言马嵬驿事,但状杨妃之死则促,状玄宗哀伤则虚,给后面描摹玄宗数年如一日的哀恸、相思留出空间。
玄宗蜀中之哀,则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句,马嵬重游之哀则有“到此踌躇不能去”、“君臣相顾尽沾衣”句,返回长安后的哀伤,又有“孤灯挑尽未成眠”、“翡翠衾寒谁与共”句,层层渲染,重重深入,最终因“魂魄不曾来入梦”引出“临邛道士鸿都客”。其间更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等语,表现出诗人对安史之乱前盛唐气象的追慕和对乱后衰败景象的痛心疾首。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奇诡、笔调雅俊,状已成仙的杨妃之仪态、形貌极生动、真实,“梨花一枝春带雨”句可谓千古绝唱。结尾虚拟二人定情私语,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时所状,正乃人间情爱,非关仙凡之隔,亦不关帝后恩泽,再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为结,言已至矣,情已深矣,自不必冗言慨叹,大可留给读者以无尽哀思去细细品味。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叙事诗作,当以此诗为最,别无拮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籍贯:下邽(今陕西渭南)
作品风格: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诗人小传: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河南,后迁居下邽(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东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盩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他直言极谏,要求严缉凶手,结果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又移忠州刺史。回朝后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杜甫以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为“元白”。他创作了很多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甚深。而且他的诗篇吸收民歌营养,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故而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作品和声名还远播西域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影响甚至超过李白、杜甫。白居易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被并称为“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