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09首王维的《山居秋暝》,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 山居秋暝 》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句解释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深秋傍晚的天气顿时凉爽。


明亮的月光在松林间映照,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通用解释

在那小雨才停之际,空旷的山林啊,已届秋季,天气逐渐向晚。只见明月照耀在松林之间,清泉在石上奔流。竹声响起,原来是洗衣的女子还家,莲叶摆动,原来是打渔的船儿归来。任凭那春天的美景消散吧,这秋景也可以挽留王孙公子们呢。

~~++

诗句注释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浣即清洗。
下:这里是回来的意思,《诗经·君子与役》有“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句。
歇:消散。

~~++

诗句赏析1

本诗描写山村秋日暮色,把山村傍晚月照清泉、竹喧莲动的景色描写得极富生气,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诗人在山水中找到寄托、陶醉于隐居生活的惬意,也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秋暝,秋晚。
本诗开篇点题。首联仅用十个字就将空山雨后的秋季晚景形象地表现出来。写法大气,非常有写意性。其中,“空”字用得极妙,一语双关,既将雨后天高云淡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突出了世间万物之美,又暗示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情。由此,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凉爽宜人,让人流连忘返的秋季晚景便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颔联紧承上联而来,继续写秋晚之景色。山雨之后,乡村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干净,令人心旷神怡。松林被雨冲刷后,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幽静的松林,四处一片静谧。到此,诗人描写的都是静景。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动景:清澈的泉水缓缓地在碧石上流淌,汩汩作响,犹如天籁般清脆悦耳。“明月”与“清泉”,“照”与“流”,这一上一下,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幽静清新的乡村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在此并未着墨太多,就自然而然地将景物的动人之处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颈联的画面动感很强,由写景转而写人:竹林中传来了阵阵欢歌笑语,原来是少女洗衣归来了;碧绿的莲叶晃动着向两边倾倒,原来是渔船轻轻地摇荡过来了。少女和渔船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气氛,使本诗更加具有动感的魅力。在这里,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当时正值傍晚,这种写不仅合乎常理,也更能反衬出山村晚景的清幽。
尾联两句为诗人的主观感受:诗人很钟情这里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想留下来。即使现在已不是春天,但秋天更动人。另外,诗人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反用,含义隽永,志趣高雅,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满溢感伤情怀,颇为感人。

诗句赏析2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句“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丽,可以想见。接下来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这两句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清人黄生: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唐诗矩》卷一)
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抒怀,此诗则属其中之佳作。《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诗句赏析3

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杰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开篇先从大处勾勒,空旷的山林,小雨刚停,显得是那么清新、质朴,天色已经向晚,正是一幅美妙的秋暮图画。“空山”一词,已奠定全诗格调,这里的空并不是指空无一人,而是指回归自然,未受尘俗所染,未受喧嚣所害,而其中亦蕴含着王维所崇慕的佛家旨趣。“秋”字点题,但并未融合于诗句之中,却似卓然而独立,正与尾联遥相呼应。
颔联再从小处写景,明月初上,照耀在松林之间,清泉奔涌,在那石上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联对仗既工,而文辞又清新自然,似纯为口语而毫无雕琢痕迹,但蕴含在朴素语句中的画面是非常丰富的。苏轼即将此联作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典范--月照松林,则自然恬静,泉流石上,又充满了活泼生趣,一静一动,相映成画。
颈联打破了对天然景物的描写,开始有人物出现,但这人物似乎并不在诗人眼中、耳畔,而纯出于想象。月色虽明,终非白昼,诗人所见所闻有限,但听得竹林响动,便思乃浣女归来,但见得莲叶摇摆,便思乃渔船还家。这是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如图画中竹林旁描衣襟半幅,莲叶间绘船头一抹,便见生趣。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普通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质朴的生活,这正是隐者厌倦宦海风波之后,所衷心向往、追求的生活。
尾联便道,虽无春芳,但有秋意,只要摆脱俗尘烦扰,内心恬静,自然山林可居,此景可观。“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就是诗人自指,所指乃山间隐士。此句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一句化出,却反用其意,指“王孙兮不必归来,山中兮正可以久留”。而观其前面所描写之“松”、“泉”、“竹”、“莲”,也皆被世人目为品性高洁之物,同时也往往是隐士用以自喻之物,则此诗所写隐士生活,殆无疑矣,也见虽无斧凿痕迹,但实际上每一字、每一句、每一种意象,都是精心选裁、精心雕镂的结果。

~~++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